小太監急命請入,童兒施禮言道:“我家觀主請大帥前去觀中,有要事相告。”
小太監心想道長相請必與大軍窘境有關,忙辭了眾將隻身一人直奔湘子觀。老道因是事急,也不客套,直奔話題,道:
“將軍,逢此大雪,貧道偶然想起早年間小觀後院有個山洞,洞口不大,隻可容一人進出。洞口每到夜深人靜,常有冷熱氣體噴薄而出,而且還伴有人喊馬嘶之聲。
有人說此洞藏有妖孽或是精靈古怪,大家懼怕,我便令雜工役匠等把洞口封死了。適才我想,如若派人將山洞打開,抑或能容些士兵進入,躲避一時總比凍死了的要好。因此才著童兒請將軍前來商議,妥與不妥,請將軍自行酌情定奪。”
小太監大喜道:“深謝老道長指點,倘若我軍有救,日後必當奏明聖上,撥重金修葺山門,以報道長搭救之恩。”
老道搖手道:“將軍何出此言,莫說你是為王事國事,就是你獨自一人遇難,貧道也該出手相助。閑言休提,還是正事要緊,將軍還請速速決定,下一步該如何定?”
小太監站起來說:“道長,事不宜遲,我即著人打開山洞,看是大小如何,能容多少人進洞禦寒?”
老道點頭稱善。
不多時,洞口打開。正如老道所言,洞寬兩尺,高不足三尺,人行需得彎腰方可。再往深裏挖時,越來越高大寬闊,正中突然有一大鐵門顯露出來,因是年深日久,鐵門鏽跡斑斑,門扣上還置了一把碩大的銅鎖。小太監令士兵撬門,任憑石砸斧敲,鐵門竟紋絲不動。恰好小將朱林宗也在現場,他是急性人,遂走上前說:
“大帥,且讓人走開,待我來試試。”
小太監道:“大家讓一讓,離遠些,看朱將軍開門。”
朱林宗扔了鐵錘,雙手高舉那柄銅錘,屏聲靜氣,拚盡丹田之力,高喊一聲:“開!”
隨著驚天動地一聲響亮,兩扇鐵門豁然洞開。
隨著鐵門的打開,一股藍白相間的煙霧由洞內緩緩飄出,宛如一條剛剛睡醒的巨蟒,又似一條張牙舞爪的長龍,頭頂有角,身上長鱗,搖頭擺尾,蜿蜒纏繞,扶搖而上。
眾人不知是何兆頭,個個目瞪口呆。小將朱林宗因是用力過猛,此時也已跌坐在地,臉色蠟黃,口唇青紫,那柄大銅錘棄置一旁。小太監急命人扶起,擔架抬到大帳歇息。然後就要著人擎燈籠火把等照明之物入洞立馬去看個究竟,此時老道在一旁阻止道:
“將軍且慢,此洞年久未見天日,必定存瘴氣汙氣,可稍待片刻再入不遲。”
小太監聽老道言之有理,挑選了一百二十名精細士兵,準備進洞。又令人多備火把、火石、火繩等,及隨身刀劍利刃,以備不時之需。
不消多久,派出去的士兵一個不少的如數歸來,均說:
“此洞浩大無比,長無盡頭,道路開闊,宛如街市一般。石洞應是人為開鑿,洞內廣設石凳、石床、石桌等,各色大小房間整齊劃一,住房、灶房、馬廄、茅廁各有其位。長廊橫貫南北,分距離大約有十個廣場。洞中雖不見有通氣口,但呼吸暢通,空氣幹爽清新,絲毫未有窒息感。如不是抬頭不見星月,和在露天曠野並無多大區別。”
小太監仰天長嘯一聲,哈哈大笑道:“小子從來不信天命,焉何蒼天時時眷顧於我?待我出了此山,滅了番寇,定要秉明天子,花重金重修此洞,謝先祖並償後世。”
不料老道聽了小太監此言,急將他拉到僻靜處,悄悄言道:“將軍萬不可為,此洞雖非天助你等,但也是個秘密的天然去處,必有一些來曆。古人隱藏此洞必有古人的用意,如將軍日後公開此洞,怕有小人覬覦,倘是落入歹人之手,以此洞為據點巢穴,為非作歹,禍國殃民,動大軍勞民傷財,發小兵難與之敵。更有,若是匈奴竊得了此洞,更是後患無窮,如此豈非將軍之過也!”
小太監恍然大悟,道:“聽大師一言,令小子茅塞頓開,請大師放心,我自有安排。”
小太監傳下令去,三軍依次按順序入洞。入洞前不許點燈、不許手執火把,牽馬墜韁,執手拉衣,魚貫而入。進洞以後,掌燈照明各隨其便。
幾乎用了三四個時辰,十萬大軍方才得已全部入了洞去。原先還怕洞小人多,現在看來擔心都是多餘,再有十萬也容下了。洞中既溫暖又幹爽,空氣也不渾濁。造飯的大夥房裏眼見煙氣繚繞,隨即便煙隨風去,一點也不熏人嗆人。有了這麼一個好去處,三軍將士無不歡喜雀躍,先前的悲傷絕望氣氛頓時為之一掃。
小太監和胡三、王小五、華世雄等沿深洞四周簡單地巡視了一遍,這才切實感覺到此山洞的宏偉,工程之巨大。按布局規劃明眼人一看便知這是一處藏兵洞,至於是誰人所修,又始於何朝何代,則無從查考。小太監轉身詢問三人可知曉此洞的來曆。三人均搖頭,胡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