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羅伯特與盧梭文學作品中責任和愛情的討論
文學評論
作者:陳晶
摘 要:《廊橋遺夢》和《新愛洛依絲》這兩部文學作品都是寫愛情屈從於責任的,但也有各自的不同之處,本文就兩部小說的不同之處來比較這兩部小說有關愛情與責任的主題。
關鍵詞:愛情;責任;取舍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1-0-01
愛情是人類永恒的主題,也是文學作品中永恒的命題。古今中外反映愛情的小說不勝枚舉,或浪漫甜蜜,或纏綿悱惻,或蕩氣回腸。而對於愛情中的責任和道義,在很多文學作品中也有積極的宣揚,本文選擇了《廊橋遺夢》和《新愛洛依絲》兩部作品來分析愛情中的情感平衡與責任價值。
《廊橋遺夢》是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所作,它不僅是一部愛情小說,其價值更在於向我們指出了一種人生的選擇,一種人生理想。在《廊橋遺夢》中,作者向讀者展示了羅伯特·金凱與弗朗西絲卡從相逢、相戀到相別的全過程。沃勒以婚外戀為切入口,展示人們情感生活的深度和柔美境界,真可謂視角大膽獨特。作者讓弗朗西絲卡在愛情與責任的選擇中,選了後者——責任。作者非常聰明地隻給他們四天的時間相愛,其浪漫而不失優雅,熱烈而又灑脫,短暫而又漫長的戀情,非常適合現代人的欣賞口味,也暗合了那些對沉悶的婚姻有所不滿的人們隱秘的心理追求,同時由於它的力趨保守、傷感和悲劇結局,讓觀念傳統的人也會產生認同。總之,羅伯特·詹姆斯·沃勒小心翼翼地打開了婚外戀的隱秘的情感天地,使人們從足以引起指責的越軌和羞恥的戀情中看到了堅貞、永恒、理智以及情感深厚的一麵。
和《廊橋遺夢》一樣,《新愛洛依絲》也是表現對家庭忠貞,堅守責任的主題。它是盧梭的一部書信體小說,是描寫貴族姑娘朱麗和她的年輕家庭教師聖普樂相愛的故事,朱麗的父親是一個封建等級偏見很深的貴族,反對把女兒嫁給出身第三等級的聖普樂,命令她和俄國貴族沃爾瑪結婚。聖普樂就消失了。朱麗婚後向丈夫坦白了那段戀愛經過,沃爾瑪表示對他們的信任,便把聖普樂請了回來。朱麗和聖普樂朝夕相見,極力克製自己的感情,始終沒有越雷池半步,但內心非常痛苦,最後小說以朱麗的死亡結束。
在盧梭筆下,朱麗和聖普樂的愛情是純潔和美好的,但是,朱麗出身貴族,而聖普樂出身平民,他們的階級地位不同。朱麗的父親斷然反對這門戶不當的婚姻,而把她許配給對他有救命之恩的俄國貴族德·沃爾瑪。朱麗從小受的是正規教育,知道自己要遵從封建的婚姻觀念;愛情從她口中吐出,就會名譽掃地,可是她感到愛情的甜蜜,認為愛情和純潔無邪是可以一致的,愛情是人能感受到的最大樂趣。但父親的眼淚使她手足無措,這時,她所受的教育起了作用,要履行責任像枷鎖一樣壓在她身上。她既為了履行責任,又為了不讓自己落下忘恩負義的惡名,隻得嫁給了德·沃爾瑪。然而,她對聖普樂的愛情之火並沒有熄滅,所以,當聖普樂過了六年之後重新出現在她眼前,他們同遊往日萌生愛情的舊地時,她衝動起來,幾乎要重溫舊情。她死前表示,她一生都沒有愛過德沃爾瑪,而“我們的愛情,我們最初的也是唯一的一次愛情,永遠不會從我的心中排除出去。我的生命之花永遠不會在我的記憶中凋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