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中國古代文人創作的“洛陽情懷”
文學評論
作者:楊希
摘 要:洛陽是中國有名的曆史文化名城,曆代以來無數的文人創作了眾多與洛陽相關的詩文。在文人的創作中,洛陽的形象從地理稱謂逐漸變成了一種文化符號,逐漸形成了文人的“洛陽情懷”。本文本文試從地理、文化的角度入手,分析“洛陽情懷”的具體內容。
關鍵詞:洛陽情懷;盛世繁華;曆史變遷;文化內涵
作者簡介:楊希(1989.10-),四川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中國古典文獻專業201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典文獻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1-0-02
洛陽是中國六大古都之一,是中國曆史上僅次於長安的曆史文化名城,素有“九朝古都”之稱。在時間的長河中,洛陽是曆史變遷的見證者,宋代司馬光曾雲:“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隻看洛陽城。”“洛陽”這個詞蘊含了豐富的曆史、文化內涵。曆史上,洛陽是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文人雅士齊聚於此,留下了大量吟詠洛陽的文學作品。因此在文人的創作中,洛陽的形象從地理稱謂逐漸變成了一種文化符號,逐漸形成了文人的“洛陽情懷”。本文試從地理、文化的角度入手,分析“洛陽情懷”的具體內容。
一、鍾鳴鼎盛之地
洛陽是唐朝的東京,它據守中原,遙望西京長安,在唐朝的統治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太平禦覽·卷一百五十六·敘京都》【1】載:“貞觀六年改洛陽為東都。”洛陽作為陪都,統治階級對其鍾愛有加,據《新唐書·高宗本紀》【2】載,唐高宗曾先後在洛陽居住十二年。帝王對洛陽的重視,促進了洛陽經濟文化的發展,洛陽逐漸成為僅次於長安的繁華都市。當時大量的文人雅士聚集在洛陽,據王會昌先生《中國文化地理》【3】中《唐代儒生、文士統計表》可知,洛陽所在的都畿道,文士人數居全國前列。文人的聚集對於洛陽文化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大量文人戀棧洛陽的風光,旅居此地,留下了大量的文學作品。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曾和洛陽結下不解之緣。
唐代的文人為洛陽文化融入了燦爛、豐滿、熱烈的氣質,呈現出一種大唐氣象。有唐以來洛陽的繁盛,沒有因為安史之亂和五代十國的變遷而日漸衰落。到了宋代,洛陽依然是文化的繁盛之處,作為北宋的西京,“洛陽仍然以其優越的地理條件和源遠流長的古都遺韻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士人聚集其地,創造出了燦爛的地域文化,從而使其成為北宋的文化重心。”【4】隨著司馬光、文彥博、梅堯臣、富弼、二程等人名揚天下,“眾多的士人不管是優遊於山水之中,還是遊移於政治漩渦之外,抑或是追求知識與學術的創作,都聚集於此,洛陽愈加成為士人們仰慕的理想國。”【5】他們用詩歌文賦描繪洛陽的盛世。
洛陽的山水風景經過文人的加工後,逐漸從客觀存在變成文化征符,成為文人歌詠洛陽繁華的載體。其中,洛陽的牡丹形象成為洛陽繁盛的典型象征。歐陽修《洛陽牡丹記》開篇即言:“牡丹出丹州、延州,東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陽者,今為天下第一。然來洛陽,才得備眾花之一種,列第不出三,已下不能獨立與洛花敵。而越之花以遠,罕識不見齒然,雖越人亦不敢自譽以與洛花爭高下。是洛陽者,是天下之第一也。”俗話說“國運昌時花運昌”,洛陽牡丹的繁盛,象征著洛陽的盛世。這種盛世情懷在在眾多的文人著作中彙聚成一種獨具洛陽特色的“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