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靈魂——“嘉莉式”進取的道德啟示
文學評論
作者:張茁 童悅琪
摘 要:本文從精神道德層麵對嘉莉獲取成功的生活方式展開探討,分析比較了《嘉莉妹妹》一書中所呈現出來的幾種不同的道德觀,從中提煉出本書的道德主題。並將《嘉莉妹妹》一書所描述的時代風尚與我國當前的社會現狀作對比,指出在個人奮鬥獲取成功的道路上道德自省的重要性等啟示,以及倫理道德在城市化進程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嘉莉式進取;成功;幸福;弗洛伊德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1-0-02
《嘉莉妹妹》是美國自然主義作家西奧多·德萊塞的第一部小說,也是他的成名代表作。因其文章內容顛覆傳統,有違傳統主義道德觀而受到了很大的爭議,文學評論界對小說主人公嘉莉的進取方式應該界定為急功近利還是新女性意識的覺醒,至今仍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但是這部小說在文學造詣上的成就是不容置疑的。相比100多年前的美國與眼前世紀之交的中國,在城市化進程中出現了某種相似的社會問題,重新解析這部作品的主題意蘊,無疑對正處於社會轉型期的我們有著某種啟示作用。
一、用弗洛伊德“三我”理論對嘉莉展開精神剖析
弗洛伊德對“三我”理論的論述是建立在他的“潛意識”理論上的。“三我”即本我、自我與超我。本我,是指完全遵從人的本能和欲望而形成的人格。在“本我”領域,占據主導地位的是欲望、本能和習慣傾向,其間沒有道德原則和邏輯性,遵從隻體現快樂的原則。自我,是本我與超我融合而成的人格;自我,將“本我”的部分本能與欲望壓製到了潛意識中,又將超我中的一些部分吸收到了自我中。自我麵臨著來自內部的本我的衝動的壓力,還麵臨著來自意識和外部社會道德的意識。超我,則是完全遵從社會倫理道德而形成的人格。
許多學者認為作者筆下的嘉莉是資本主義進程中的受害者。而我並不這麼認為,在弗洛伊德的人結構理論中,本我是完全遵從人的本能和欲望而形成的人格,那麼從本我意識來看,嘉莉就是一個充滿物質欲望的人。小說的開頭就交代了嘉莉是去大城市尋找她心中的理想生活的,並沒有交代說是因為生活所迫或是別的原因,由此可見嘉莉是不安於現狀,不願意過鄉下生活而去的大城市。到了芝加哥,她便愛上了這裏的高樓大廈,華麗服飾,適合馬車。在嘉莉的眼中,財富可以帶去內心的滿足,衣著外貌可以反映一個人的富裕程度,由此她對物質表現出強烈地欲望。在嘉莉初到芝加哥時她並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隻是想到盡快在這座城市中生存下來,於是她找了辛苦的勞工工作,然而在隨後的生活中,她在本我意識的驅動下放棄了廉價勞工的工作,先後做了杜洛埃與赫斯伍德的情婦,從而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華美衣服,豪華家具,漂亮馬車……一切象征財富的物質。
在嘉莉依靠男人獲得物質的計劃失敗後,她將這部分的本能與欲望壓製到了潛意識中,同時,嘉莉意識到了隻有靠自己才能獲得成功,於是她又將超我中的一些部分吸收到了自我中。在這種自我意識的驅使下,嘉莉的進取雖然充滿偶然性但她的確獲得了物質上的成功,她成為了紐約的名演員,成為了不受金錢物質束縛的女子,然而伴隨物質上的豐富,精神上的空虛也迅速襲來。
超我是完全遵從社會倫理道德而形成的人格,是聖潔高尚的。那麼在嘉莉所處的“斯文時代”,嘉莉無疑是打破了常規,憑借自己的本能行事,擺脫了道德上所承擔的義務。弗洛伊德並沒有對“本我”、“自我”、“超我”這三我的本身做出好壞利弊的評價,隻是用這“三我”來比擬人格,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保持心理健康是必須保持“三我”始終和諧的。而嘉莉並沒有達成“三我”的統一,所以嘉莉是不幸的,她永遠被欲望驅動,得到無數的東西卻永遠不能感到滿足於幸福。
二、嘉莉妹妹道德上的焦慮
弗洛伊德的人格分析法重點闡述了自我的重要性,同時說明了一個人之所以內心又矛盾與焦慮,那是因為自我在整個人格結構中執行著控製和管理人的行為和職能,他同時服務於三位主人——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而且他們要相互協調。然而,這些要求總是背道而馳並常常互不相容,所以常表現得軟弱無力。所以在這些理論下,嘉莉妹妹在取得“麵包”的同時陷入了另一種危機——道德困境。“如果自我不得不承認它的軟弱,它就會突然產生焦慮”“嘉莉內心的矛盾與不安屬於道德性焦慮。道德性焦慮屬於正常人的焦慮。不過它是更高水平上的焦慮,因為道德性焦慮的根源來自於超我係統中的良心,良心負責懲罰違反道德標準的思想行為,其方式就是促使自我對罪惡感和羞恥感的體驗,從而使人感到緊張。”【1】
嘉莉是具有傳統道德的女子,她從鄉下來到大城市的初衷是尋找屬於自己的美國夢,她並沒有一開始就放棄自身的傳統道德。嘉莉在對是否跟隨杜洛埃還是進行了痛苦的掙紮的,並且在生活中道德高尚比道德敗壞的人更經常體會到道德焦慮,因為僅僅不好的念頭就足以使有道德的人感到無地自容。一個道德不太好的人是不具備如此強烈的超我的,當他想到或者幹什麼違反道德準則的事的時候,是不太會受到良心的譴責的。而從嘉莉一係列的表現不難看出,她是一個有強烈道德感的人,她強烈的道德感催促杜洛埃與她結婚,並且在小說的結尾,她並沒有越來越沉淪於物質,而是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裏停下腳步,回顧自己,意識到自己知識上的欠缺,而另一方麵也正如德萊塞所說,如果一個人的欲望屬於感情領域,金錢很快就會暴露出它的無能為力。嘉莉是愛埃姆斯的,但正是由於嘉莉道德感的覺醒,意識到自己之前與杜洛埃與赫斯伍德的同居是不符合當時的社會道德,所以她沒有向埃姆斯坦露心聲,而埃姆斯也繼續成為激發嘉莉不斷成熟、覺醒與思考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