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當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幾點思考(1 / 2)

對當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幾點思考

教育論從

作者:孫小晶

摘 要:職業生涯規劃作為當前高校學生麵臨的一項重要課題,國家及各地區教育主管部門都給予了高度重視,都展開了一係列的相關課程和活動進行引導教育,但是其中也出現了諸多問題,本文分別從學生和教師的角度出發探究其出現的問題和改進思路,從而能夠理性地看待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發展,並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1--02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

從規劃主體來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一般可分為五個步驟:自我與環境評估、確立職業目標、選擇職業、職業生涯策略、評估與反饋。【1】下麵就這五部分中常見的問題進行簡要分析。

(一)自我與環境評估。

自我分析主觀化、片麵化。首先表現在大學生對自我認識不足且太過片麵。即使有很多同學都能意識到自我規劃的問題,知道要對自己的性格,愛好做一個評定。但評定的方式,大多都是通過職業生涯測評係統來認識自己的,幾乎都傾向於利用軟件測試來了解自我。很少有畢業生運用自己的生活實踐正確地認識自己和評估自己,讓自己的評估形成一個活的體係。

環境的分析形式單調,分析流於形式。從自身現有條件來看,環境分析隻有普遍性沒有特殊性。大部分學生都隻是簡單提一下自己所在學校,家鄉的名稱。而對家庭經濟狀況,從業現狀,家族文化,學校的社會認可度,本專業的社會認可度等隻字不提。對就業形勢的評估,也隻是從宏觀的角度來分析問題,犯了“大而全”錯誤,缺乏針對性。【2】從對社會職業的認識來看,關注職位能力不夠,途徑單一。即職位需要具備什麼能力,未來職業的工作環境、任職條件、工作內容等等隻是通過互聯網獲得一些信息。

(二)確立職業目標。

確立目標理想化,與現實嚴重脫節。由於對環境的分析不夠到位,所以職業目標的確立相應就顯得寬泛而不夠準確。對職位的了解隻是建立在零散的信息基礎之上。沒有對職業的一個清晰的了解,就不可能對一個目標堅定執著的走下去。

(三)職業觀念亟待轉變。

對自身的期待過高或者期望太高。不少大學生隻盯住“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三大”(大城市、大企業、大機關),說明我國高校畢業生一方麵麵臨著就業的壓力,另一方麵卻向往著過高的待遇和條件,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狀態。端正學生的價值觀和就業觀,是其根本的解決辦法。

(四)職業生涯策略性不強。

缺乏科學的策略。計劃的可實施性不強。對生涯的期望大多指向自己的理想國,而並非現實的社會。作為長期的職業規劃,缺乏信息的有力支持,僅僅知道職業的大概,而且多是從互聯網搜索得來的,沒能夠和實際結合,淪為一紙空文。未來職業是教育行業方麵如中學教師(五年)—教育管理工作(兩年)—大學教授(三年)—高級管理(校長等)(五年)。像這種缺乏論證,想當然的生涯策略是沒有意義的。大學生應該多和社會職場人士溝通、交流,獲取足夠的行業、企業和職位信息,那麼就可以保證職業規劃的社會性和可實施性。應該結合自己的測評報告,發揮自己的長處,盡量使計劃執行不再是憑空想象。

(五)評估與反饋不及時,沒有被重視。

在實際調查中大部分學生根本就沒有反饋修正這個步驟,而且計劃與備用方案之間缺乏內在聯係。反饋應該堅持“吾日三省吾身。”職業生涯規劃是一件長期的工作,不是一篇普通的策劃書,如果隻是為了應付學校或老師的任務,隻是寫寫而已,寫完放到一邊了事,那就失去了其意義。在有些學校的職業規劃大賽中我們發現,最後的比賽大多要靠選手現場的演講水平,比賽結束之後馬上評獎,沒有人提到這之後的評價和反饋或是做哪些改進。然而,與時俱進的規劃,才是活的規劃。

從以上五個方麵可以看出,學生隻有把每個環節落實到實處,結合自己的實際,拓寬自己的信息渠道,長期的,有監督的對自己實施職業生涯規劃,才有可能起到應有的效果。

下麵我們從另個主體,即學校和社會的角度來談。學校或者說管理者如何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引導,也是這個體係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可以說學校的反應是十分積極的,我們也能夠看到豐富多彩的形式,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