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培養孩子分享合作能力的探索
教育論從
作者:楊影
摘 要:為了能使幼兒的行為適應社會的需要,作為家長,應該積極利用家庭中各種活動來幫助幼兒學會“與人分享、合作”,通過適當的方法引導幼兒,在主觀上讓幼兒產生分享、合作的內在動機與願望,使幼兒的分享合作行為更加穩定、自覺、規範、有序、才能讓幼兒最終自覺產生分享合作行為。
關鍵詞:家庭教育;分享合作
[中圖分類號]:G7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1--01
在我國,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不斷落實,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獨生子女在家庭中沒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經驗,在情感上容易形成自我中心,不善於體會分享與合作,缺乏人際關係的能力,這對於孩子的社會發展具有消極的影響。本文力圖從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進行探索,進而來克服這種消極影響,使孩子的分享合作技能得到更好的發展。進而發展孩子的社會化。
一、孩子分享合作能力的價值
不論在幼兒園還是在家庭中,孩子都是這個集體中的一員,為了使孩子能較好地適應集體生活,獲得更好的發展空間,父母就必須培養孩子的分享合作能力。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曾把自己的成功歸因於:在幼年時代學會的與小夥伴分享和合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呼籲,在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信息的應用是社會化的,今日的教育既要使孩子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又要使孩子學會共同生活,友好相處,真誠合作。為了使孩子培養成為21世紀的合格公民,家長很有必要重視孩子的分享合作能力的訓練與提高。
二、提供培養孩子分享、合作能力的策略
1.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出發,培養孩子的分享素質
孩子的分享意識和行為不僅要受到分享物品的數量、性質和用途等因子的影響,而且還要受到其年齡、性別、性格、能力、興趣愛好等因素的製約。家長培養孩子的分享素質時,要考慮到孩子的心理特點。年幼兒童往往很容易麵對“精神”上的分享,而較難順應“物質”分享。例如,在家裏周末舉行的“卡拉OK演唱會”上,父母鼓勵孩子把自己喜愛的歌曲唱出來,讓大家欣賞,以此為基礎,來幫助孩子形成與他人共享知識和物品的習慣,而不多占和獨享。
2.豐富孩子的情感世界,提升孩子的分享能力
人的感情是複雜多樣的,孩子的情感世界也應該是多姿多彩,而不應被唯一的快樂情感“壟斷”家長固然要養孩子享受積極的情感,多體驗童年的樂趣,如親人的出生、團聚,但也要適當地讓孩子經受一些消極的情感,品嚐一下人生的苦果,如親人的死亡、別離。例如,可讓孩子講一講幼兒園裏的開心事,使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快樂講給爸爸、媽媽聽,就變成了全部家人的快樂;在家庭發生特殊事件時候,不要對孩子實行“封閉政策”,而要孩子耳聞目睹,如參加追悼會、葬禮,以鍛煉孩子的承受能力和分享能力。
3.適時、適地注重孩子與同伴分享的機會
分享是一種與他人共同活動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利他行為,也是與他人相處過程中的一種很重要的技能,分享不僅存在於成人與孩子之間,而且也存在於孩子同伴關係之間的分享,在幼兒與同伴的分享中,能夠很好地促進孩子的社會交往,家長應抓住一切機會通過孩子與其他夥伴的交往來提高孩子的分享能力。例如,家長讓孩子從家裏把爸爸從書店給他買的《兒童百科知識全書》帶到幼兒園與小朋友一起分享書中的科學知識。使幼兒在同伴分享中學到書本中的知識,促進孩子的分享能力並讓孩子從中體驗到分享的快樂;當家裏來了小朋友,家長讓孩子與小朋友一起分享他的玩具、欣賞他的圖書以及一起分享他們各自在幼兒園或家裏發生的有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