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等教育管理應注重“以人為本”(1 / 2)

高等教育管理應注重“以人為本”

教育論從

作者:楊星

摘 要:教育是一種培養人、塑造人的社會活動,樹立以人為本觀念,是高等教育管理的內在要求。本文論述了高等教育管理過程中“以人為本”的內涵及其對策。

關鍵詞:高等教育管理;以人為本;人本管理

作者簡介:楊星(1975-),女,陝西,榆林人,西安翻譯學院教務處教學研究科工作,主要從事教學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1--02

一、教育管理中“以人為本”的內涵

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管理,是指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如何看待人以及如何按照人的本性及其發展特點去實施的管理。注重人的尊嚴,不斷地發現人的價值、發揮人的潛能,注重個人需要的滿足,並把個人自我價值的實現和社會需求有機結合起來,為實現個人的自由充分發展創造條件。在我國的教育管理體製中,過多的是對教育的行政,而不是管理,教育管理者對教育“隻求穩定運轉”。近年來,雖然“以人為本”、“人本管理” 被好多高校所重視,但大多數都沒有認真研究“人”與“本”的真正內涵。在我國的教育管理中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亟待加強。在教育管理中的人本管理,要把尊重教師和學生,關心教師和學生需要,發揮他們的潛能和積極性作為第一要務,並建立良好的管理製度,才能為高校的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教育管理強調“以人為本”,首先要完整的認識教育管理中的人,掌握人性的實質,同時這也為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種各樣的人性假設出現在了西方的管理研究中,可是這些假設都沒有處在全麵的科學理論基礎上,究其原因則由於沒有深入的概括個人的需求以及工作動機。一種新的人性假設,即“目標人”假設是綜合當代心理學的動機研究和係統科學的有關研究成果,從係統動力論和人的生活價值與意義的角度提出的。其基本觀點是:實現心中的目標然後形成新的目標並且不斷重複這一過程即是人生的意義;目標是潛伏或活躍在個體內心的自我的未來狀態或其他心理圖式的可能運動,他們是個體在後天的社會生活裏選擇性地建構起來的,代表著個體潛在的理想、願望或憧憬,並規定著具體的行為策略;在一定的情景中某些目標被激活之後成為個體行為的發動者和組織者,形成人的行為動機,動機是改變人的心理狀態和行為的內在原因;在人的心理世界中,存在三種層次的目標,即與生存有關的目標、與社會關係有關的目標和與自我發展有關的目標,三者之間相互聯係、相互作用,構成一個有機的功能整體,即目標結構;不同的個體之間在七個性特征(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和目標結構上存在廣泛的差異。

據此,我們認為,人有著一種固有的全麵實現自我目標並形成新目標的內在動力,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在於不斷實現心中的目標,人工作的意義也在於不斷形成和實現心中的目標,從而不斷促進自我的發展。這樣,對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管理者在開發人力資源,重視和運用人力資本的同時,能夠自我追求、實現自己的目標,並發展完善自我。教育管理的宗旨是組織教職工、協調社會各界向學生們提供他們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成為有效的催化劑所需的工具。對此,教育管理要實現“以人為本”,就要改革我們的教育體製,從觀念上改變對教育的管理思想。教育管理者不隻是為政府服務,對教育進行行政管理,更重要的是為教育服務,教育管理者的思想首先要有轉變。同時,還涉及的是什麼樣的人來做教育管理者呢?高素質的教育管理者會對教育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起積極的推動作用。“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首先要求教育管理者具有“以人為本”的思想,要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以人為本,尊重人格,順應環境,強化個體特征。不是單靠行政命令和強硬措施來進行調控,而是以共同的奮鬥目標、細致的思想工作、正確的決策以及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著力調動全體教育界人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教職工真正從內心接受管理,同心同德,辦好學,教好書,育好人。“自目可剜,佛心難得。”得人心者的天下,教育管理者就要注意被管理者的心理活動,努力建構良好的教育環境,因為人的需求與他所處的組織環境有關係,在不同的組織環境與時間、地點會有不同的需求。

二、構建“以人為本”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重要意義

教育工作的本質,是培養什麼樣的人,以及怎麼去培養人。高校管理的出發點以及歸宿,始終是怎麼才能將高校教師的自身潛能充分激發,包含創新意識以及積極主動的開展工作,將育人質量進一步全麵提高。怎麼樣才能使學生刻苦學習,自主的發展並且完善自我,教育工作始終是為學生考慮並且服務的過程,而教育工作又是依靠教師來警醒的,教師與學生都是人,人是一切工作事業的基本是生產力中決定因素,是社會進步的主體所以從社會發展的方麵來說,人才資源為第一資源。是我們國家高等教育成功的決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