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會看高校學生管理
教育論從
作者:李方平
摘 要:本文從社會角度出發,找出了當今社會學生管理方麵存在的弊端。並通過分析學生與如今社會的種種關係提出了高校學生管理的根本以及進行學生自我管理的新模式。最後在貫徹胡錦濤關於構建和諧校園的指示方針的前提下提出了保障學生權益的做法。
關鍵詞:高校;學生管理;三重社會關係;自我管理;構建和諧校園
作者簡介:李方平,1960年01月15 出生,漢族 ;籍貫:河北辛集,教育學,工作於河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中圖分類號]: G6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1--04
一、當今社會高校學生管理麵臨的問題
目前高等教育的學生管理工作存在著很多的突出問題,在時代不斷的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同時,高等教育學校不斷擴招,並且規模不斷加大,但是學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流程卻沒有緊跟時代。由於不斷的高校擴招,學生的質量變得參差不齊,且隨著各種思潮的湧入,在市場經濟大發展和網絡普及的社會趨勢下,學生的思想變得複雜多變,學生的管理難度不斷加大,同時還帶來了一些社會問題。
1、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目前,中國的很多學生都在家中嬌生慣養,個人意識和自私情結較強,而集體觀念和分享意識單薄,且容易產生激動等過激行為;而現階段國家的高考模式難以對學生的受壓能力和受挫能力進行檢驗,且隨著擴招的不斷變大,重點大學的數量卻沒有明顯變多,因此學生麵臨的升學和就業壓力不斷增加,這就給學生在大學中的正常生活帶來了隱患,也給學生管理帶來了更大的難度。同時,由於目前高等教育學校學生管理暫時沒有相應的整體理論,也缺乏模塊化的管理係統,在解決具體問題中,往往出現“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消極處理方式,缺乏係統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措施。
在學生思想問題上,現實生活與理想生活的巨大落差、巨大的就業壓力和中學中錯誤的教育理念,往往造成學生的巨大的思想波動。隨著信息化的不斷發展,學生能夠接觸到的信息量也越來越大,這就使得大學校園的“真空度”不斷下降,如果管理者不能做到與時俱進,那麼在高校學生管理中就會出現很多困難和問題。
2、高等教育學校學生管理的內容
在高等教育學校學生管理工作中,應以中國現實國情和國際發展趨勢為引領,以科技創新和發展經濟為目標,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和“三個代表”重要理論,樹立“以人為本,科技立人”的主旨思想,在具體工作中,以學生為本,以發展的眼光和創新的思維開展工作,不斷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內在潛力,以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為目的,全麵建設現代化和係統化的學生管理體係。
二、影響學生管理的三重社會關係
首先,我們來明確下所謂的基本概念。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葉瀾曾經有過這樣的解釋:在一切教育活動當中,擔負著學的責任的人就是我們所說的學生。下麵我們說說管理,著名管理學家德魯克曾經給其下過一個這樣的定義。他說:界定企業的使命就是管理,通常來說為了實現這個使命我們還要積極去組織各種人力資源。同時,企業家的任務是進行界定,而領導力則包含了其他對人力資源的組織,二者相互依存構成了我們通常說所的管理。至於學生管理,在我們國家有著明確的標示。文獻指出學校對學生在校園內外所進行的一切活動的各種協調和控製的總和就是學生管理。在中國,這是一個學校立足的根本是使得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成長為祖國棟梁之才的必要保障。
接著我們來仔細分析下學生所處的所謂的三重社會。首先是家庭。家庭是組成社會的必要組成部分。建立在血緣關係基礎上長期麵對麵地在一起的生活群體就構成了家庭。對任何一個學生來說,家庭不具有選擇性。一個家庭的家長控製和保護自己家庭中的學生。對學生來說家庭的一切活動都在自己的生活當中發生。反之家庭生活有長期作用和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其次是學校。毋庸置疑學校作為社會中的一個權威機構,其存在目的就是為了將其所特有的教育影響學生,這一過程是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的。在我國教育發展的今天,學校對學生來說依然是沒有什麼選擇性。因為,在我國所進行的教育是帶有其特殊性的。作為一個社會上權威的教育機構,學生對學生的施加的影響是有係統性和可控性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學生這個特殊的群體一天中大部分的時間是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度過的。最後要說的是同輩群體。通常來說我們指的同輩群體是說具有相同社會地位的同時期的人所組成的群體。學生的同輩群體就是同學的形成。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由於學校和家庭滿足不了其全部需求而形成的社會群體。站在社會教育角度來說,學生們共有的非常相近期求使得學生中出現了同輩群體。這也是生活環境的重要組成之一。
了解了主要影響學生三重社會環境,學校作為一個權威機構要針對這些製定相應的管理政策。首先來說家庭環境的管理對策。鑒於家庭中這樣特殊的生活環境,學校在進行必要的學生管理時要注意密切與家庭的聯係和合作,使得學生處在良好的教育氛圍中成長。同時,這兩種教育也要雙管齊下相互配合。隻有這樣才能實現良性的學生管理和引導。經過長期的曆史實踐表明我們要努力引導家庭教育在對學生教育事業發揮出積極的作用,努力避免消極的影響。在此種社會環境我們在進行學生管理時要采取以下幾種措施:1、學校要加強與家長之間的聯係和溝通。這點是基礎是學生得以良性發展的保障。我們可以嚐試這幾種渠道:⑴家庭式訪問;⑵校園中訪問;⑶電話溝通;⑷家長會2、增強家長的指導能力和指導素質。這是學校與家庭達到共同進退的基礎性協作。從根本上來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的願望。天下間恐怕沒有不疼愛自己子女的父母。他們所缺乏的可能隻是科學的教育觀和教學方法。所以說,學校等各種權威教育機構也要加強對家長的知道。使其更好地對學生做好恰當管理和指導。3、學校要做好校外的後援,努力為學生家長分擔。這是學校教育與叫停教育相互攜手走上和諧的必經之路。學校要去深入了解每個不同學生的家庭狀況和實際存在的難題。舉個例子來說吧,像是對家庭有困難的學生,要從各種方麵對學生多加照顧。使得學校與家庭心連心,共渡難關。接下來要說的是學校環境。針對這種環境學校的管理部門要保障秩序有效進行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麵著眼。第一是學生的日常學生任務管理。學生在校的主要目標是學習,學校有責任並且有義務相助學生完成其該完成的學業。必須要說的是學校在常規學習管理中的主要是通過建立正常的教學環境和秩序來完善我們的教務工作。同時還要提供適時適宜的學習和生活條件。這裏的內容分為兩點:首先是開端管理。一個新學年的開始招生和編班是我們在進行開端管理的主要工作。學生學校生活的開始就是從這兩個工作結束後開始的。所以說,我們必須要重視這個時期的工作內容,保障好招生工作的進行和順利實施。基於這個工作在學校方麵要確實做好宣傳組織工作,保障好嚴格標準的錄取工作。在錄取工作結束後,就是相應的編班工作,在這個環節中我們要把已經錄取的學生組合形成班級,這樣有利於班集體的產生和正常教學秩序的開展。其次是過程性管理。在這個管理過程中我們要對學生各種校內外常規製度作業的來進行執行和考核。在日常的教學活動當中加強學生紀律性、組織性的管理。應當做到獎懲分明。做得好的我們大力宣揚,對於各種違紀行為我們要多加批評教育,視情況給予一定程度上的處罰措施。第二點我們說說學生的日常生活管理。高校對於教育學生的責任不光是知識性的傳授,更重要的還要教會學生如何為人處世。所以說,生活常規管理是高校學生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這直接關係到學生的成長是影響其一生的大事。因此我們要強化學生日常生活管理,規範和培養學生的規範意識和生活技能。在這裏我們要加強對學生日常規範的養成性指導,使得學生懂得學則和學規。讓學生們逐漸建立日常行為準則就是說在恰當的場所辦恰當的事情。
三、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生管理模式
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以學生為中心”的管理理念是工作的核心。學生的管理工作是為了服務於學生而設立的,其目的是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這就要求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實行人性化管理,使學生由被管理者變成管理的組成部分,這樣就使學生管理工作由被動變為自發,從而實現學生自我管理,自我培養的良性機製,引導高校思想教育走出困境、回歸思想教育本質而做出的時代回應。
個性是個人動機、需要、興趣、特長、傾向性和認知思維方式的綜合反映,個性使人對事物做出具有個人人格魅力的各種選擇。集團的組成使由個體為單位的,因此在個體不能脫離集團的同時,集體也依賴於個體,所以集團應使個體發揮其主觀的個性,並使之體現在集體上來。在傳統的高校管理模式中,強調使用強製條令或者管理手段進行管理,這就使個體的個性受到壓製,既不利於個性的發展,也不利於集體的穩定。因此傳統的管理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化的管理需要,使學生的個性化選擇自由受到限製,有悖於現代社會對學生個性的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