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有意味的形式”
藝術研究
作者:楊璐琳
摘 要:本文結合中國古典美學觀點,與西方提及的意境進行了對比性的解讀。通過時代精神和心靈兩個方麵分別解讀了“意”和“境”,由此體悟美術文化存在的真實價值。美術欣賞是人類生存和認識事物的另一種眼光,並用這樣的眼光解讀著“意味”的內涵。
關鍵詞:意味;形式;時代精神;美術欣賞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1--01
引 言
英國藝術理論家萊夫·貝爾提過一個著名美學觀點“有意味的形式”,帶著對這句話的部分理解,閱讀了《美術學》這本書。讓我從另一個角度對此話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早先,對此話的認識隻是對字麵的解釋,單純地認為是意義和味道的結合體,如今看來,作為藝術作品的基本性質,它主宰者作品,能喚起人們的審美情感,換言之,每件藝術作品所要表達的事物都是有一定價值的,都會反映出作品的背景和意義,由此引發人們對其進行思考。在這個過程中,也正是體現藝術韻味的過程,讓欣賞者在體味藝術作品的同時,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藝術作品背後的故事。
一、透過“意”體現的時代精神
靳尚誼在談及現實主義油畫時曾說:“我覺得現實主義油畫進一步發展的話,必須反映出中國當代社會的一些形態和人的思想、情感包括他的特點,這一點,我們如果能體現出來,就會得到全社會的共鳴,這不是風格。藝術必須反映當代最新的東西,因為藝術家是非常敏感的,曆代藝術家都是走在社會的前麵的,都是反映社會最新的思維、最新出現的狀態已不同於過去任何時期的狀態,而畫家如何去體現,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想靳尚誼的上述言論,就是對比觀點的最有力的例證。
我們可以通過不同的作品了解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例如,從戈雅的著名油畫《1808年5月2日的起義》和《槍殺起義者》中了解當時西班牙馬德裏人民反抗侵略者的悲壯鬥爭生活。而浪漫主義畫家籍裏柯、德拉克洛瓦的作品則反映了大革命失敗後,人民沉浸在幻想和痛苦中的背景。在米勒的《拾穗》《播種》《晚鍾》《牧羊女》《扶鋤的農民》等作品中,我們可以了解法國農民辛勤勞作、生活安寧的生活狀態。在中國,21世紀後以忻東旺為代表的油畫家們則注重對社會下層人物的關注,反映了社會下層人物的生存狀態,尤其是對農民工形象的描繪更加凸顯時代特色。
通過對比以上美術作品,不難發現,美術作品不僅賦予著曆史文化背景,還賦予著時代的特色,讓我們看到了美術文化價值所在。
二、透過“味”談美術與心靈
在《美術學》中,梁玖老師談到過,“不論是從美學的角度,還是從美術整體上看,美術不是完全等於‘美’的表現,‘純美’隻是美術所關注與表現的內容之一。”在我的理解認為有些美是要品味的,有些美是不被所有人接受的,但不管怎樣,作品始終散發一種獨特的味道。
拿安格爾的《泉》與畢加索的《亞威農少女》做對比。在《泉》中,少女優美的姿態被畫家賦予的藝術的線條和顏色使得人人讚不絕口。而在《亞威農少女》中,雖然某些欣賞者給予著肯定性的“和聲”,但始終會有部分欣賞者持有“不美”“不好看”的觀點。這也僅僅隻是欣賞者欣賞角度不同而已,不論觀者做出何種回應,作品始終散發著藝術的氣息,都足以給人心靈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