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傳達與油畫語言應用
藝術研究
作者:郭銳
摘 要:觀念傳達與語言形式是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最為關注的兩個方麵,這就是內容與形式的關係問題。孰輕孰重,難以辯說。當代藝術家忻東旺、趙曉東和沈樺都在自己的領域、用自己的語言形式將觀念傳達於畫麵,細致地描繪了社會與人的關係。
關鍵詞:觀念傳達;藝術語言;當代藝術
作者簡介:郭銳,1977年4月出生,男,漢族,籍貫重慶市綦江縣。1999年7月至今在河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工作,現任西畫教研室副主任,講師,研究生學曆。研究方向:油畫語言。
[中圖分類號]:J21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1--01
對於藝術家而言,觀念的傳達與藝術語言的表現力是永遠不可回避的兩個關鍵性話題。觀念的傳達即作品的內容表達,藝術作品要對我們當下的生存境地和狀態形成觀照,這是藝術作品的時代性決定的。藝術語言即作品的處理形式和呈現方式,當代藝術不僅僅是內容的“當代”,也體現在語言的“當代”,語言要和當下發生關係,要為作品服務。其實這就是內容和形式的關係。考察中國近幾十年文化藝術,內容與形式可以說是興衰消長,此起彼伏。
作為一名普通的藝術創作者,在作品麵前,觀念傳達與藝術語言孰重孰輕並非關鍵問題,重要的是怎樣用恰如其分的語言來呈現藝術家想要傳達的觀念!藝術語言可以是清新的,也可以是沉重的;可以是明快豔麗的,也可以是陰鬱灰暗的;可以是靈動的,也可以是穩健的;可以直接明了,也可以曲徑通幽;可以是繁雜的,也可以是簡練的。我們經常說語言要不斷進行錘煉,要達到純熟,但這種純熟有著多個的指向。至於是怎樣的純熟,還要看作品的觀念(即思想傳達、思想內容)而定。如果作品隻剩下徒有其表的、華美的、純熟的技法語言和形式空洞的表麵構架,那麼作品創作者必將淪為格調低下的技術工作者。相反,若一個藝術家沒有了嫻熟的語言技巧,隻是一種直白的、枯燥的觀念陳述,那麼欣賞解讀這樣的作品就形同嚼蠟,觀念的傳達也會與喊幾句枯燥的政治口號無異,全然沒有了藝術的感染力。
下麵我將對幾個當代藝術的案例進行分析,闡釋以上觀點。
我們稍加注意就會發現,在當下這個崇尚物質消費、追逐時尚生活、以頹喪另類為美的信息時代,仍然有一批藝術家執著地觀注著底層群體的生存狀態。忻東旺、趙曉東和沈樺正是這樣的藝術家,他們都用自己獨特的視角描繪著當下農民的生存狀態和精神境地。
中國農民一直是中國近現代繪畫中的主要形象,但其形象概念往往趨於單一化,隻是某種意識形態的符號表象。例如一種是舊中國處境悲慘而具有反抗精神的民眾,另一種是新中國生活幸福而具有前瞻眼光和英雄氣概的民眾。很顯然,忻東旺、趙曉東和沈樺的作品裏的農民形象都不具備這樣的氣質和品格,他們僅僅是普普通通的有血有肉的民眾形象。藝術家在這裏開始了獨立的社會文化思考而不再做主流意識形態的解說或注釋者。
我們先來看忻東旺的作品《裝修》,這是他很重要的一件作品。忻東旺很少有這樣的群像作品,畫麵刻畫了七位給他裝修工作室的裝修工人,他們都是忻東旺的山西老鄉,因此他和這群人有著特殊的親切感。在他的作品裏藝術家用細膩的筆觸去刻畫筆下那些可愛的、對生活充滿渴望和執著的生命個體。藝術家通常會對人物形象作適當的變形,處理後的形象和原型比較顯得更加可愛和憨實。在這裏我們不能簡單地看待作品裏人物的變形,這樣的變形與藝術家對農民的關愛和深切體悟是有直接關係的。我們可以對忻東旺的畫做進一步的剖析,他似乎從來不追求中國文人畫家所崇尚的清雅、灑脫的韻味,他的筆觸往往帶著那麼一種不加掩飾的笨拙和滯重。藝術家在畫麵中運用一些明快的亮灰色塑造出一個個場景,這些場景往往有著童話般的優雅。我以前不太明白忻東旺為什麼要用這樣美的色彩去處理畫麵,認真地閱讀了他的文字以後才明白了,這些原本和艱辛、沉悶、刻板的農民工生活格格不入的油畫語言正好表現了藝術家獨特眼光看到的此種生活狀態背後的陽光和希望,這完全源於藝術家對農民的敬佩、熱愛和美好的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