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再別康橋》英語譯文對原詩音樂美的傳遞
語言研究
作者:孫文俠
摘 要:詩人徐誌摩的一首《再別康橋》,曾喚起無數文人的感慨和讚歎,詩行間的音樂性也已被多次進行過精彩闡釋。本文主要從原詩第一節和最後一節的聲韻、用韻、音節、句讀、複遝重疊等角度對其英語譯文中所體現出來的音樂美進行了分析和欣賞。
關鍵詞:翻譯;音樂美;傳遞
作者簡介:孫文俠(1969.12-),女,籍貫陝西眉縣,現任職第二炮兵工程大學,職稱,副教授,碩士,應用語言學方向。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1--01
音樂美是針對詩歌的音節而言,如果音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具有訴諸聽覺的形象,就把這種音節美和旋律美稱之為詩歌的音樂美。音樂美主要來源於節奏,節奏則是由音組有規律地重複形成的。徐誌摩的《再別康橋》所體現出來的三大美——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築美向來為人們所稱道。其中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⑴?偶數行押韻,韻腳為拚音[ai],即“來,彩”。⑵?音節和諧,節奏明快。每行三個音節,每組音節錯落有致。⑶?回環呼應。表現在首節和末節,其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首尾呼應的結構形式。
原詩第一節和最後一節如下: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Quietly /I /wave good-bye,
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Gently /I /flick my sleeves
Not even a wisp of cloud/ will I/ bring away.
首先從整體來看,譯文與原詩的結構大致相同,每小節都呈兩句四行格式,每兩行構成一個完整意群。主謂分界明顯,從而形成一揚一抑、一重一輕的詠歎效果。同時,這種語音效果又與詩中表達的內容緊密聯係: 如主語部分“我輕輕地招手”中表達的意象是“正在招手的我”,要重讀,其謂語及賓語部分“作別西天的雲彩”雖然要輕讀,但浮現在讀者麵前的意象卻怎一個“輕”字了得。這兩句所描述的輕柔的狀態、輕柔的動作或是輕柔的聲音,都將作者所要達到的那種揮手作別雲彩的輕柔的情愫,悄悄的、脈脈的,不許一絲塵世聲響地表現了出來。英語譯文在這兩節中均采用“quietly”一詞表現輕柔的動作,較之原詩中“輕輕地”,“悄悄地”兩個詞,略顯平淡。
但是,原詩的韻律在譯文中沒有很好地表現出來。就首尾兩節來看,嚴守二、四押韻,形成音樂美的藝術境界。漢語詩歌以韻母(元音)結尾,用做韻腳,聲音響亮持久,富有氣勢。譯文中除第一節三、四句押元音韻[ai]、第三節一、三句押輔音韻[d?]、第五節二、三、四句押輔音韻[t]、第七節一、三句押[i:v]之外,其他部分沒有押韻,而英語中的大部分的輔音遠不如元音響亮悅耳。所以筆者認為,譯文沒有也很難將原文中的音樂美進行傳遞,即未能充分體現原詩的音象美。尤其是最後一節最後一句英譯音節多達12個,打破了原詩固有的節奏美。筆者將最後一句試譯為8個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