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現代家庭對未成年人教育的誤區及應對策略(1 / 2)

現代家庭對未成年人教育的誤區及應對策略

德育研究

作者:侯永興

摘 要:未成年人的家庭道德教育,不僅涉及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而且關係到國家和民族的興盛未來。家庭道德教育在未成年人的成長教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目前在我國的家庭道德教育中卻存在著一些不可回避的棘手問題,甚至造成一些不良後果。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素有注重家庭教育的傳統,因此,分析現代家庭未成年人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化解當代家庭未成年教育問題的一些策略,以期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有所幫助。

關鍵詞:家庭道德教育;未成年人;啟示

作者簡介:侯永興(1970-),男,陝西寶雞人,西安翻譯學院教務處副處長,主要從事教學管理工作。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1--02

一、當代家庭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及其造成的不良後果

(一)重智力開發輕品德教育的思想越發嚴重

伴隨著市場經濟結構的巨大調整和競爭的日益加劇,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標準不斷提高,對人才的選拔不僅看學曆、能力等方麵的硬要求,更看重一個人思想道德品質的修養。而一個人思想品德的良好修養絕非一蹴而就,是長期漫長的熏陶過程,而在未成年人階段的培養顯得尤為關鍵。然而相當一部分家長片麵認為智力是第一位的,隻注重智力開發和知識的學習,把學習成績的好壞作為衡量一個孩子優劣的唯一標準。而忽視了對未成年人思想品格的教育。在家長看來,未成年人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品格、意誌脆弱等這些都是無足輕重的“小”問題,隻有學習才是最關鍵最首要的問題。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考出好成績考上名校,對孩子提出的非分條件是百般姑息,有求必應,讓孩子養成了好逸惡勞、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壞思想。對思想品格方麵出現的問題,視而不見、放任自流,從而導致未成年人養成不良的思想品德與行為習慣。

(二)對未成年人品德行為習慣的養成缺乏正確引導

未成年人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可以融入到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例如在家裏可以幫助父母幹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在社會上,引導孩子正確與人交往,在學校與同學友好相處,維護社會公德等。然而,現實生活中部分家長沒有正確引導規範孩子的行為,孩子成為“公主、太子”,家長的嬌慣,使孩子生活在“以我為中心”的環境中,自私自利、偏執固執,不能約束自己的行為。另外,父母對未成年人養成良好習慣重大意義認識不足,認為孩子小,不好的行為習慣以後會糾正過來的。殊不知未成年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很大,如果在這一關鍵時期,父母不注重個人的言行或者避免他人對孩子的不良影響,不注意對未成年人品德行為習慣養成的正確引導,就會對未成年人的造成傷害。

(三)在一些特殊家庭中,家庭教育幾乎成了盲區

家庭是基於婚姻關係和血緣關係而產生的,夫妻關係是家庭關係的基礎。如果夫妻關係不和,必然導致家庭關係的不合,並且直接影響到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在父母離異家庭中,未成年人的父母未能給孩子完整的家庭溫暖和關愛,或者更多的是把從物質、生活上滿足孩子視為愛,這種愛往往是非理性的,在這樣的家庭中,家庭教育就表現為非正常的扭曲。未成年人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很容易形成悲觀厭世、冷漠憂鬱的性格特點,更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形成不良的人格品質。在一些富裕家庭中,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因此家長多把孩子視為掌上明珠、小皇帝,不願其受一點點的委屈,給予孩子更多的是一種溺愛,嬌生慣養,家庭教育匱乏,孩子得不到正常的家庭教育行為約束。

二、培養未成年人良好品質的家庭教育策略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是塑造為成年人良好品質的關鍵

家庭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未成年人一出生時,家庭既扮演者學校的角色,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孜孜不倦的開始教誨自己的子女,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子女的健康成長。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定要注意營造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圍。首先,家長要加強自身的品行修養和知識水平的提高。羅伯特·歐文認為:“人所接受的知識是從周圍事物中得來的,其中主要是從離他最近的長輩們的榜樣和操守中得來的。”[7]P416其次,父母與子女要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從小培養未成年人自尊自強、獨立的健康人格。最後,父母在對未成年人進行教育時,不要把自己置於掌控一切的權威角色之中,要善於傾聽未成年人的心聲,要有耐心,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樣才能避免未成年人產生逆反心理,從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