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學校管理

文化論壇

作者:張若梅

摘要:在目前應試教育模式的製約下,目前高校均以塑造高分數的木訥應試者為教育目標。當學校管理本身的職業道德性和職業素養受到質疑,學校的管理必須具有一定的人文關懷及個性培養。

關鍵詞:學校管理;問題;建議

作者簡介:張若梅(1990-),女,河南省信陽市人,河南師範大學,教育與教師發展學院2010級本科生,研究方向:教育學。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1--01

一、學校管理存在的問題

1、民主管理意識淡薄。

校長負責製的實行,明確了校長的管理者地位,明確了校長的權利與義務,提高了校長管理學校的自主權與決定權。然而, 在學校管理的決策中也體現了校長專製的一麵,致使學校管理氣氛僵化,教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受到壓製。

2、學校管理缺乏人本性和情感關懷

“人本性”強調學校管理中的關懷性,教學資源以及基礎設施要充分得到使用,要讓學生在使用設施資源中充分得到尊重。即學校管理者要對教師要有人文關懷,要尊重教師的教授方式,尊重教師的勞動成果;即教師對學生要有人文關懷,而不是將學生的分數看作評職稱和獎金的工具,既要當學生的學習指導者,也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學校管理實踐缺乏“情感性”。剛性管理把學校當成一種“理性”組織,習慣於用行政手段推動工作,過多地強調學校組織的權威性、等級性以及各種行為的規範性,忽視對教師和學生的情感、價值目標和行為標準等柔性因素的培養;過多地強調一種自上而下的管理,把教師和學生當成了隻靠組織製度、經濟獎懲就能調動的“機械人”、“經濟人”,忽視教師和學生的社會性、文化性、情感性等因素對師生潛力資源發揮的激勵作用。

3、學校教育功利化

當前學校關心的重點除了學生的學習成績之外,就是學校的經濟狀況。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按國家規定學生采取就近入學的原則,學校不得招收擇校生,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義向學生家長收取與招生掛鉤的“讚助費”和“擇校費”。但不少家長錢權交易,讓孩子到師資力量強、設備條件好的中小學就讀,導致辦學條件差的學校生源不足。而好學校負擔重、任務量大,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形成了惡性循環,不利於素質教育的全麵實施。有些學校將教師的出勤和遲到情況記錄在冊並全校公開批評,不尊重教師而因為部分學生的家境情況對學生的錯誤采取放任和隱瞞。這既不利於教師的身心安定也不利於學生道德水平的培養。

4、教師考核的“數字化”

現行學校管理普遍采用量化管理。教師考核管理包含每周的上課次數、聽課次數,作業批改次數,備課次數等等。這種考核明顯向“數字化”轉變,讓教師隻注重數量而忽視了質量。筆者建議應對教師的考核采用統計學中的“加權平均數”的計算方式,以教師完成任務的質量作為權重和完成數量的平均數兩者結合,既能體現教師是否完成相應的教學工作量又可評價教師完成的工作量的質量。

5、學校重“科學”,輕人文

科學性體現的是過程和手段,而人文性更多強調的是結果和目的。重“科學”,輕人文的管理恰恰又會導致非科學、不人文的不良結果。表現在諸多的方麵,其一,現在學校的建設,在各部門的規章製度方麵強調了手段忽視了基本的人文關懷,將人看做是執行任務而沒有感情的機器。其二,有的學校的管理往往是打著科學的幌子,使其行為脫離了人文性,也違背了其科學原則。其三,科學性和人文性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麵,隻有將科學性和人文性相結合,才能保證管理中既有“過程”又有“結果”,通過一定的“手段”實現一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