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工作者的認知與作為(1 / 3)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工作者的認知與作為

文化論壇

作者:李一承

摘 要:隨著科技進步,新媒體逐漸興盛並迅速普及。特別是在高校大學生群體,新媒體以其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等特點顯示著強大的吸引力,並成為高校大學生思想交流、信息傳遞的重要渠道。對此,高校思政工作者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新媒體,在新媒體盛行的環境下該有怎樣的作為?本文就此展開探究。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思政工作者;認知;作為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1--02

隨著科技進步,網絡逐漸為人們熟知、接受,BBS、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孕育而生。所謂新媒體是指新的技術支撐體係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誌、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博客、微信等,相對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具有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等特點,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1】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發布與獲取信息的方式渠道,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在信息發表與獲取上更加迅速便捷、自由自主,個性化與選擇性大大增強,這也是新媒體被廣泛接受、迅速繁盛的關鍵原因。

當代90後大學生在群體性格上更加自我化、個性化、孤僻化,追求另類、個性、自由,凸顯“反傳統”傾向,現實生活中他們往往表現得孤傲、不願表達,而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他們又表現得異樣的活躍、個性。雖然在虛擬世界中存在少數消極群體,但他們的價值觀、是非觀取向整體是正確的,隻是以一種非常態、調侃式的形式展現,於是有了“犀利哥”、“範跑跑”、“芙蓉姐姐”、“華中科大根叔”等現象。

當代90後大學生對新鮮事物的接受異常迅速,新媒體一經出現,立刻在90後大學生群體中流行。新媒體讓他們找到了理想的表達途徑,在新媒體上,他們不受傳統知識分子話語方式的影響,不受主流意識的禁錮,完全自我。作為高校思政工作者,對於新媒體與當代90後大學生的契合,該有怎樣的認知與作為?

一、正確認知新媒體

正如《南風窗》記者田磊所說:“互聯網總是不斷地創造著各種形式,為信息、辯論創造新的公共領域和空間,但它又總是呈現出一種中性的麵目,它本身不提供價值判斷和導向作用,即包括鼓勵民主的潛在行為,同時也為新的操縱、社會控製和傳統地位的鞏固提供了新的可能。”【2】新媒體它本身沒有好壞的判斷,僅是人們表達、獲取信息的一種途徑,隻是它與以往傳統媒體有著不同特點而已。新媒體的興盛帶了的信息發布與傳遞的便捷與個體自主。不可否認快捷的信息時代必然存在一定的負麵效應,少數消極群體,甚至別有用心的陰謀分子借助新媒體發布虛假反動信息,蠱惑人心。但從積極方麵而言,它是收集民意,了解民情的有效途徑。就90後大學生而言,他們不善於通過傳統途徑表達自我訴求,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屑與表達自我,恰恰相反,與以往大學生相比,他們的自我意識更加強烈,對事物的認識更加深刻,角度更加多元化。新媒體作為90後大學生表達的途徑,高校思政工作者可借此了解、收集大學生關注點與思想動向。

高校思政工作的對象是大學生,不了解學生思想動向與主觀訴求,思政工作就與大學生脫節而毫無意義。雖然當代90後大學生在表達方式上未免展現出反傳統、另類甚至極端的形態,如對日領土爭端問題、南海問題、犀利哥問題等,但激進背後隱藏的愛國熱情,調侃之餘暗含著對真善美的期盼。高校思政工作者隻有通過新媒體才能更有效獲知,才能了解當代大學生的內心世界,才能為大學生思政工作的開展提供基礎。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不能因新媒體為大學生提供自由表達機會而心生畏懼,如臨大敵。華東師範大學許紀霖教授曾言:今天中國的統治建立在兩個合法性基礎上,一個是民生,一個是民意。【3】同理,高校的建設與發展也離不開學生的成長與學生的意向,高校思政工作者應該以積極的態度接受新媒體,並以此作為了解學生思想動態的途徑,尊重學生合理的訴求,不斷改進工作,服務學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