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農民“賣官”(1)(1 / 2)

“賣官”農民緣何騙翻廳級高官?

原黑龍江省地方稅務局長張心願案紀實

2006年1月25日,哈爾濱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公開宣判了原黑龍江省地方稅務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心願犯受賄、行賄案。法院審理查明,張心願在任黑龍江省地方稅務局黨組書記、局長期間,於1997年8月至2004年春節期間,利用職務之便,為提拔他人、為他人調轉工作、對外發包等事由,收受賄賂款共計人民幣290萬餘元、美元24萬餘元、34寸背投彩色電視機1台,款物合計人民幣494萬餘元。1996年末至2002年7月份,張心願為調轉工作,9次向時任黑龍江省委組織部部長、省委副書記的韓桂芝行賄人民幣12萬元、美元5000元。法院認為,被告人張心願受賄數額特別巨大,情節特別嚴重,且犯有行賄罪,鑒於被告人張心願主動交待受賄犯罪,有自首情節,法院依法認定被告人張心願犯受賄罪,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犯行賄罪,判處有期徒刑五年;決定執行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

張心願垮台的背後,還有一個曲折的傳奇故事。

說來簡直令人難以置信,這位堂堂的正廳級高官,竟然是被一位農民騙官騙翻的。

上訪農民悟出“官場潛規則”

在黑龍江省東北部三江平原的腹地,有個不太為人熟知的集賢縣。不過,這個縣裏的兩座山卻很有名,因為形如雙鴨,故名雙鴨山。偏僻的雙鴨山因為開了礦而出名,於1954年設礦區,1956年脫離集賢縣而改市,1987年,又將原歸佳木斯管轄的集賢縣吞並,變成雙鴨山市管著集賢縣了。

雙鴨由小坐大,成為一段傳奇。而今,集賢縣裏再出“雙鴨”,並且能夠“呼風喚雨”,不能不讓人凡間百姓嘖嘖稱奇。

這“雙鴨”,一個叫張臣,集賢縣五一村的農民;一個叫李鳳文,集賢縣升昌糧庫的退休職工。有人不信了,這對“鴨兒”,有多大能耐?能施什麼“法術”?

其實,他們真沒什麼“法術”,隻會瞎拜,尤其是農民張臣,是個特能拜的主兒。

盡管張臣生來就機靈,但看上去挺厚道的,而且原先也一直沒讓村裏人瞧出有什麼能耐勁兒。那是1980年代初期,才20出頭的張臣碰到了一件窩心事兒。原先,村裏分配責任田時,還預留了一塊種子田。後來這塊種子田村裏不用了,要分下去。正好,當時的村領導和張臣家關係不錯,就把這塊種子田承包給了他們家種。

張臣家高興了沒多久,村領導換人了。新上任的村領導和張臣家關係一般,便以這是村裏的種子田不是個人承包田為由,又將這塊田承包給了別的農戶。

張臣文化不高,但他一直關心國家大事。對承包田的道理他明白,那就是,既然村裏作出承包的決定,是不能隨意更換的。盡管他不能擁有產權,但他可以繼續承包。那時正是血氣方剛,張臣越想越氣,在和新任村領導吵了一次又一次後,決定最終還是上告,非把這塊田弄回來不可。

走上上訪之路後,才知道上訪的艱難。盡管他覺得自己有理,可一到鄉裏,鄉裏的幹部並不買賬。口上說幫助做工作,可一拖再拖,還是沒音信。於是,他又跑到縣裏、市裏,直到省裏。

這個狀告了一年又一年,張臣覺得自己有點騎虎難下了。不告下去吧,覺得沒麵子,明明有理卻鬥輸了,而且是輸給自己村裏的人。繼續告吧,上麵的人又不會太關心他這件小事兒。每當張臣想到這兒,就是滿腹的委屈。可他最後還是咽不下這口氣,決心繼續告狀。

在過了好多年之後,張臣幾經周轉,認識了一位領導。在這位領導的關心下,縣裏鄉裏都重視了起來。最後,這塊地重新承包給了張臣一家。

張臣的這個狀,總算是告贏了。這幾年來的種種辛酸告訴他,事情有理是一回事,有沒有關係又是一回事。隻要上麵有人,什麼事都好辦。上麵沒有人,再有理的事都難辦。從此,他特別關心起上層人物的動態,從中央到地方,從省裏到縣裏。呆得遠的他就打聽打聽,呆得近的就想方設法套近乎,總之,千方百計地要套上關係,為將來辦事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