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0月,劉金寶與王雪冰分道揚鑣。劉於這年10月被調往中銀上海分行,任外事接待處翻譯;而王雪冰則作為骨幹分子被派往美國紐約籌建分行。
劉金寶剛回上海時曾任接待處翻譯,也是經濟研究所的一名科員。但信托業很快為劉金寶提供了機遇。當時信托業剛剛興起先為三來一補,開保函,逐漸發展出為引資提供擔保等業務。劉金寶從一開始就介入了信托,1984年7月,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單獨成立信托部門--上海信托谘詢公司,劉金寶擔任了副經理,後升任經理。
1987年和1988年是劉金寶和王雪冰之輩出人頭地的開始。1987年王雪冰從美國紐約回到北京,出任中國銀行資金部的副總經理,1988年又重赴美國任中國銀行美國地區總經理。而劉金寶也不同凡響,1988年12月劉金寶出任上海分行副行長,當年還獲得上海市十大傑出青年稱號。1988年度的“上海市十大傑出青年”按得票多數排名,著名體育運動員葉喬波名列榜首,時任中行上海行分行長、高級經濟師的劉金寶則名列榜尾。
1993年,劉金寶升任中國銀行上海分行行長,成為上海官場與商場的一大人物。不過,王雪冰的運氣似乎比他更好,這年4月,王雪冰回京擔任中國光大集團總公司副總經理、常務董事,光大銀行副董事長,兼光大財務公司總經理等職。1993年12月重返中國銀行,任行長、黨組副書記、副董事長(後任黨組書記、董事長)。
從1993年12月開始,可以說劉金寶不折不扣地成為王雪冰同學的部下。他的命運與同學兼上司緊緊地連在了一起。1997年8月,王雪冰將劉金寶調出上海,命他赴港工作,擔任中國銀行港澳管理處常務副主任(主持全麵管理工作)兼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總經理。
1999年1月,王雪冰狠狠地提拔了劉金寶同學一番,升劉金寶為中銀副董事長,兼中銀港澳管理處主任,使之進入了副部級高幹的行列。
然而,在王雪冰和劉金寶都進入人生的最高點之際,隨之而來的也都是下滑和跌落。2000年2月,王雪冰改任中國建設銀行黨組書記、行長,這並非一件好事。因為在他離開中國銀行不久,他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對他的調查也已經開始。2002年1月11日,王雪冰被審查。2003年12月10日被一審判處有期徒刑12年。王不服上訴,於2004年1月維持原判。
在王雪冰接受審查而未被判刑之際,劉金寶也隨之被中央紀委“兩規”。這兩起案件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許多媒體稱劉金寶事件為“王雪冰後遺症”。
的確,2003年5月28日被免去中銀香港總裁職務,2004年2月22日又被免去中銀副董事長職務。看來,劉金寶的政治生命也與王雪冰一樣徹底結束了。相信不久之後,他也將步王雪冰之後塵,區別可能也隻是刑期之長短而已。
現在回想起來,劉金寶的出生地上海,可謂是其發跡之地,也是他人生的滑鐵盧。
1995年1月,劉金寶所著的《名人日記——金融之回響》一書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不知為何,劉金寶要寫這本長達7189頁,厚達21厘米的金融巨著。按照常理推斷,身為中行上海分行的劉金寶是沒有時間寫這本長篇巨著的,他也隻是掛名而已。那麼,他為什麼要掛這個名?看來他對金融界的名人還是很有興趣的,也希望自己成為一個金融巨子。而今,劉金寶已經犯事,他的人生也已基本劃上句號。倘若將來有人要給《名人日記——金融之回響》一書續貂,倒不妨添上劉金寶一章,當然也少不了王雪冰了。
劉金寶在上海期間,除向萬泰違規貸款外,也有傳聞還曾經手好幾單到香港買殼上市的貸款。無論如何,自1997年8月起劉金寶轉任中銀香港分行總經理,開始了新的履曆,但並未割斷與故土的千絲萬縷。彼時正是亞洲金融風暴爆發之際,廣信破產、粵企重組,劉金寶均身處其中。據香港報紙稱,自1999年後擔任銀行公會主席的他曾穿針引線組織訪京團;其呼籲業界“放水養魚”,更成為一時佳句。當時報載,“(亞洲金融危機)令他夜夜失眠,刻骨銘心,風暴過後,他瘦身20多磅。”其實劉個人的命運也在風雨飄搖之中:上海中行貸向萬泰的巨額貸款難以收回,而劉當時在中行港澳管理處也隻是常務副主任,直到1999年初才被扶正。值此之際,劉金寶食少事煩,當不為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