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孩子成才是所有天下父母的苦心,每一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所成就,能夠出人頭地。
但是,孩子成才與否,不取決於父母的文化程度與職業,而在於父母對孩子的言傳身教。正確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每一個父母都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兒童時期是孩子成才的關鍵時期,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品質高潔的人,一個有著憐憫心、敢於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為此,父母光有愛是不夠的,好的父母需要正確地教育自己的孩子。
做父母是很不容易的,現代社會的緊張生活也給孩子帶來越來越多的壓力。生活當中,在孩子的身上經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當你的孩子哭著喊著朝您要這要那時,你該怎麼辦?當你的孩子不合群、性格孤僻時,你該怎麼辦?當你的孩子總不聽話、脾氣暴躁時,你又該怎麼辦呢?或許對於這些問題,你認為並不重要,盡量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不聽話就進行打罵等。可是這些教育方法並不是正確的,隻會帶來更多的問題。
曾經有一則報道叫《生活能力欠缺,天才少年最終輟學中科院》,講的是一個叫嚴永明的少年,8歲上中學,13歲便以高分考取了湘潭大學物理係,17歲又考取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的研究生。但是一個20歲的研究生,由於其生活的智商還不如十來歲的孩子,生活上的“弱智”使他屢屢出錯,最終被取消“碩博連讀”資格……
毫無疑問,造成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與家庭教育有關。嚴永明生活上的“弱智”實際上就是他的母親一手造成的。兒子讀大學時,她陪讀;後來校方發現了問題,拒絕她陪讀時,她仍未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還在積極要求陪讀。她不讓兒子做任何一件讀書以外的事情。本來,“望子成龍”的本身並無過錯。但是,何為“龍”,何為“蟲”?家長們的認識顯然不同。許多家長都把智力教育看得很重,卻忽視了非智力因素教育。很多父母認為就隻有一個孩子,舍不得讓孩子吃半點苦、受半點累。殊不知,對於孩子應該給予正確的教育方式,過分的嬌寵、溺愛,反而會害孩子。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的智力因素相差不大,一個人的成功,更多地體現在品德、性格、意誌、方法、機遇等各種因素上。
本書以父母對孩子的正確教育為出發點,來引導孩子如何健康成長並走上成才之路。這是一個非常實用的指南,給所有麵臨孩子教育問題的父母提供具體的建議和可取的解決方法。父母隻有用恰當的方式來滋養、培育與啟蒙孩子,創造出最佳的成長環境,才能讓孩子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這是送給所有父母正確教育孩子的最好禮物,可以圓天下父母的苦心和夢想,讓孩子成長得健康,變得更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