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不僅比誰開口早,更要比誰說得好(1 / 3)

為什麼我的寶寶遲遲不說話

語言發展是一個有規律、逐漸習得的過程,一般來說,孩子到3歲的時候已經能夠掌握生活中的各種日常用語,能在父母的教育下很有禮貌地和客人、家人打招呼,或在他人麵前表演節目如背誦詩詞、兒歌,能很順利的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需要。當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仍無法達到同齡孩子的語言發展水平,不能表達也不能理解語義,那麼這個孩子就有可能被懷疑存在語言發展障礙。

孩子語言發展障礙有多種表現,主要有三種情況。

1、開口說話時間晚。

一般正常的孩子1歲左右開始說話,會喊“爸爸、媽媽”,或是簡單的兒語“飯飯”“水水”,用單詞來表達多個意思,但語言發展障礙的孩子可能要到二歲才能掌握簡單詞語,有的甚至到了三四歲還說不清一句完整的話。有些父母會認為孩子開口比較晚,但是時間到了自然就會說話,確實,由於語言學習需要良好的自身條件和外在環境,一些活潑、好動的孩子難以在一件事情上注意較長時間,將更多的時間花在玩鬧上,或父母性格內向或工作忙,減少了與孩子交流機會等,這些都會造成說話時間延遲。民間也常有這樣的說法:如果孩子先會走路,那麼說話就晚;而先學會說話的,學會走路則要晚。但如果孩子到了兩三歲還不會說話,就要考慮是語言發展障礙的情況,應該及時帶孩子去專門機構進行檢查。

2、接受和表達能力發展遲緩。

接受性語言發展障礙的孩子,1歲半還不能理解簡單的語言指令,對環境中的聲音不能做出相應的反應,對有意義的語言卻毫無反應。另外,詞彙量的積累速度也相當緩慢,正常的孩子在學習語言的年齡,一年裏能夠掌握的詞彙很多,特別是在2~3歲這一階段,掌握的詞彙量是翻倍程度增加的。通過與大人或同齡人交流或是看電視、觀察各種事物都能快速掌握大量詞彙,但是語言發展障礙的孩子可能在一年裏隻能掌握四五個詞,學會的詞語也不能很好地運用,往往學了新詞就忘了舊詞,詞彙十分匱乏,語句生澀難懂。

接受能力出現障礙同時會出現表達障礙,孩子要麼不說話,要麼說出的詞句數量極少,說出的語句也顛三倒四,缺乏連貫性和條理性,且喜歡用手勢和眼神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需要,喜歡與他人做各種不需要語言交流的遊戲,對於新詞彙的學習,需要家人反複的教導,就算花比同齡人更大的努力也不見得效果有多好。

3、更多的出現各種各樣的語言表達錯誤。

(1)不會說話或者說話令人費解,說話有前後顛倒、混淆或省略的現象;

(2)說話很幼稚,沒有組織,沒有頭緒,表達不出自己的意願;

(3)到3歲還依賴兒語或擬聲詞,如用“水水”代替“我要喝水”,用“瓜”代替“我想吃西瓜”;

(4)說話斷斷續續,語句不連貫,隻有單字,不成句子;

(5)發音含糊不清,“老鼠”說成“老古”,“媽媽”說成“啊啊”等;

(6)說話不合語法,沒有助詞、連詞、形容詞、副詞等修飾詞;

(7)對於抽象語言完全無法理解。

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還會伴隨出現心理、行為上的問題。可出現焦慮、執拗、遺尿、吮吸手指等行為問題。在心理上不依賴母親、對人不關心、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很難管教、心神不定等情況。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語言發展障礙呢?

1、生理條件製約

孩子某些器官的發育不良可影響著語言發展,如聽力障礙、腦損傷、兔唇、齒列不整、舌頭發育異常等。還有由於呼吸係統的運動性障礙,表現出發音障礙、異常,由於出生過程不順利或意外對腦部造成的損傷導致的語言發展障礙;舌部發育異常如舌係帶太緊,舌頭不能伸出嘴巴以外,舌頭不能自由卷曲而造成的發音不清,也會造成語言發展障礙。

另外,孩子有聽力問題,自然也不能很好的學習語言。嬰兒時期時孩子對周圍的聲音不能產生反應,就要考慮孩子是不是聽力上有問題。聽不清或聽不見別人說話,就不能很好地學話,從而影響語言能力的發展。較重的情況是完全不會講話,其次是很難正確地發音。對聲音的反應遲鈍,喜歡用視覺示意和身體動作來代替語言等等。

2、環境條件製約

孩子長期處在不良的生活環境中,可導致孩子語言發展障礙。如父母關係惡劣,經常慪氣、爭吵,孩子想與父母溝通時,大人不理會孩子,甚至無故責罵孩子,使他缺少了語言刺激,也害怕與父母交流,久而久之失去了說話的興趣。還有的父母讓孩子看電視,認為多看電視,有助於孩子學話,但嬰兒僅聽聲音,沒有父母一字一句用嬰兒聽得懂的話來教導,孩子得不到實際說話的經驗,對語言發展不起任何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