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棄婦挽歌:歌曲、影視作品中“小芳”形象嬗變(1 / 3)

棄婦挽歌:歌曲、影視作品中“小芳”形象嬗變

專家來稿

作者:張祖群

【作者簡介】

張祖群,男,湖北應城人,博士後,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影視旅遊與文化產業、文化地理研究。

【基金項目】

本文係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資助項目“北京文化多樣性研究:邏輯、案例與政策”(編號:2013D005019000005)、北京對外文化交流與世界文化研究基地項目“文化多樣性:邏輯關係、案例與政策研究”(編號:BWSK201304)、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大項目“首都網絡輿情監測與引導機製研究”(編號:13ZDA07)成果之一。

電影《天浴》海報

20世紀90年代初期,李春波一首《小芳》一經推出就迅速走紅,並且經久不衰。他唱出了轉折時期所有有著知青經曆的男人對千百個小芳深深的歉意與愧疚,也唱出了自己對無數知青與“小芳”愛情悲劇的同情與理解。平淡樸實的《小芳》蘊含著深刻的內涵,通過《小芳》我們可以看到在特殊的轉折年代人們不可預測、不可控製的命運、心態及愛情,可以說《小芳》是一個時代的縮影。[1]從歌曲到知青題材影視作品,都出現了“小芳”這一獨特女性形象。每個知青背後都有一個他自己心目中的小芳。每個讀者背後都有一個他自己心目中的小芳。這實際上是影視作品對“棄婦”的重吟。

一、《小芳》是一首棄婦挽歌

(一)棄婦詩淵源

從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經》,到《漢樂府民歌》,再到唐詩宋詞,棄婦詩是較突出的一類。例如春秋時期《詩經》之《召南·江有汜》、《邶風·柏舟》,漢代的《樂府民歌》之《上山采蘼蕪》、《孔雀東南飛》、《白頭吟》、《有所思》,西漢班婕妤的《團扇歌》(又名《怨歌行》、司馬相如幫陳嬌寫的《長門怨》、卓文君寄給相如的《一別之後,兩地相思》,魏晉南北朝曹植的《浮萍篇》,傅玄的《豫章行苦相篇》,吳均的《妾安所居》,蕭綱的《妾薄命》,唐代李季蘭的《相思怨》,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杜甫的《佳人》等是其中的代表,它們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向人們展示了早期中國婦女的種種屈辱和不幸。

(二)男人之初戀

《小芳》和《同桌的你》一樣,有著驚人的相似內涵、構思和基調,都是男人們的初戀情歌。這兩首分別代表城市民謠和校園民謠的翹楚之作,都異口同聲地書寫了知青回城男人剪不斷、理還亂的初戀情結。[7]尤其《小芳》是上山下鄉後返城知青重新歌頌鄉村愛情的故事。

表1 幾首典型的棄婦詩之主題

詩名主題

《召南·江有汜》女子遭遺棄後的哀訴

《邶風·柏舟》女子婚姻不幸,失寵、受侮的婦女的自訴之詞,女子自傷之詞

《邶風·日月》女子婚姻不幸,棄婦對變心的丈夫的控訴怨婦詩

《邶風·終風》女子被戲弄之後的複雜心情

《邶風·穀風》棄婦自訴悲怨之情

《衛風·氓》棄婦的自訴之詞,表現女主人公堅強自愛、剛烈果斷

《王風·中穀有蓷》棄婦哀憫之情

《鄭風·遵大路》女子被情人拋棄似是棄婦詩

《小雅·我行其野》男子被棄返鄉姻親反目

《小雅·穀風》棄婦的自訴之詞,婦女處在被壓迫的屈辱境地,沒有獨立的人格和地位

《小雅·白華》棄婦被黜廢後所作的怨憤之辭

《上山采蘼蕪》棄婦登上山中采蘼蕪,下山偶遇前夫,百感交集

《孔雀東南飛》劉蘭芝、焦仲卿兩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劇刻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

(根據文獻[2]-[6]整理)

(三)英雄美女之夢

經久不絕的《小芳》蘊涵了男人心理的集體無意識和深刻的社會文化症候,其歌詞蓄涵著“詩性”與“悲劇”這兩種審美特質和審美傾向,悲與美是中國古代文人悲秋文化傳統和心理的一種體驗方式。這首歌曲以“小芳”為切入點揭開了男人隱藏在心底的“英雄夢”——現代社會男人普遍尋找“好看又善良”小芳的大眾心理。這種集體無意識的心態曲折顯示現實中男人們的英雄美女夢想屢屢受挫。在女人麵前耀武揚威的英雄時代已成過去時,“善良而溫柔”的美人成了無數“英雄”真正的聊以自慰的“白日夢”。[8]如果說每個成功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偉大女人,同樣每個“成功”男人背後都有一個他所離棄的“小芳”。

(四)棄婦之挽歌

《小芳》是一首棄婦的挽歌,小芳的悲劇是幾千年來中國女性作為男性附庸在現代語境下的群體悲劇。回城後的男人留下的是孤獨的小芳。《小芳》悲傷的情調實際上是男權中心文化下女性在悲劇命運裏掙紮的呻吟和歎息。歌曲通過美化和浪漫的表現手法來淡化小芳的悲劇色彩,以此來遮掩男人對女人背棄和毀滅的事實,千方百計地把個人的罪孽嫁禍於時代。[9]難怪西班牙的漢語學習者特雷莎認定《小芳》不是一首純粹以愛情為主題的情歌,而是一個花花公子對愛過女人的偽善表述。從西方愛情價值觀角度,她厭惡《小芳》中的男人:中國男人明明拋棄了小芳,假惺惺地送上祝福逃避責任。[10]

當然,有批評就有捍衛。當評論家“不負責任”地給《小芳》中的男性抹黑時,有人撰文以該男性口吻辯解:在“文革”末期、知青大返程的特殊時空條件情況下,愛情受著許多條件的製約,但婚姻的製約條件比愛情更多。時過境遷,十幾年後,回首再看當初的分離,那是時代的必然。盡管“我”和小芳的命運之舟不能在同一海域,但是“我”依舊思念著她。[11]

二、棄婦再現

(一)現實中棄婦:《小芳》故事翻版

《小芳》的歌曲作者、演唱者李春波和他心目中的“小芳”(瀟瀟)也有一段感人的青春故事。李春波說與她相處、相愛從來不感到累。[12]愛一個人,就要讓她幸福,而對一個女人來說,最幸福的莫過於與心愛的人攜手走上紅地毯,雙方擁有一份平淡而真實的婚姻,2005年李春波終於和瀟瀟正式踏入婚姻殿堂。[13]

與之類似的,在文獻中檢索出:新時期電影文學《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講述知青與留守村姑的愛戀。[14]在湖北黃梅縣農村插隊,回城後娶妻生子的他聽到《小芳》便想起當年遇到的那個美麗、純真、善良的圓臉女伢,其實是他心儀已久的“小芳”。 [15]張泉考上大學後被迫與心愛的落榜姑娘小芳分離,兩人各自在城市與鄉村成家,形成完全不同的人生軌跡。[16]最後在廣東江門打工的小芳積攢一些錢回鄉複讀,考取四川美術學院工藝美術專業,畢業後到成都一家公司搞工藝美術設計,從此改變了人生。[17]到城裏做保姆的小芳後來回鄉曆經曲折的婚姻,仍然想著在城裏她照看過的主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