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電影《少林寺》反映的中國佛教文化(1 / 3)

淺析電影《少林寺》反映的中國佛教文化

中國電影評論

作者:陳越

【作者簡介】

陳 越,女,浙江衢州人,西南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語言文學,英美文化研究。

【基金項目】

本文係四川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科研項目(項目號:CC13SW10)的階段性成果。

電影《少林寺》海報

“日出嵩山坳,晨鍾驚飛鳥,林間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聽到這熟悉的旋律,想必會令無數人想起當年轟動一時的電影《少林寺》。該片於1982年初上映,國內觀影人次達到5億,在日本也創造了3000萬元的票房收入。這在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電影市場,無疑是一個巨大成功。影片講述了隋朝末年,叛將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則將神腿張殺害,其子小虎(覺遠)逃出,投奔少林,為報父仇,落發為僧。其間與牧羊女白無瑕產生一段純真的愛情。後來,覺遠與眾武僧協助李世民討伐王世充有功,接受嘉獎。從此少林寺名揚天下。片中武打場麵真實,演員表演樸實自然。尤其是李連傑和丁嵐這對金童玉女的組合,電影一上映,立即成為無數少男少女心中的偶像。該片取材於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曆史故事,主要的拍攝場景,就是有著“天下第一名刹”美譽的少林寺。中嶽嵩山的風景秀美,千年古刹的壯麗巍峨,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都在影片中有很好的體現。少林寺作為禪宗祖庭,曆史悠久,底蘊深厚,是中國佛教文化的重要承載。

佛教於公元前6世紀由喬達摩·悉達多在印度創立,後發展為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三大宗教之一。佛教於西漢時期由古印度傳入中國,與中國原有的儒、道思想經過幾百年的鬥爭、衝突與融合,終於在東晉時期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從而形成儒、釋、道三足鼎立的文化主流。據史料記載,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十九年(公元495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曆史。作為曆代佛教興盛的見證,少林寺可說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佛寺,它從不同方麵反映了中國的佛教文化。因此,我們可以說,《少林寺》不僅是一

部具有藝術美感的電影作品,更是弘揚佛教文化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該片中所展現的佛教文化,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

一、佛教的修行

大乘佛教的主要修行方法,稱為六度。度即渡,指到達彼岸的六個方法或六種途徑。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布施,簡單地說就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影片中老方丈率眾僧向饑民施舍稀粥,在自身都不富裕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周濟窮人,這正是六度修行的第一度──布施。而後,又讓眾僧救回傷重瀕死的小虎。救人於危難之中,這也是布施。

六度修行的第二度──持戒,意思是所有壞事應該戒除,所有好事應該去做,而且要堅持下去。大乘佛教的“五戒”,是佛門弟子的基本戒律,即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不殺生是指不傷害一切眾生。片中眾武僧為救小虎宰殺青蛙熬粥,是否犯了不殺生戒呢?這還得仔細察看事情背後的情由。小虎身受重傷,逃出險境,身體過度虛弱。尋常的粗茶素齋,營養不夠,很難令其恢複。眾僧救人心切,才想出了熬田雞粥補身的方法。雖於小處殺生(取了青蛙性命),但於大處講卻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恰恰體現了佛教“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的核心教義。

除了不殺生外,“五戒”中還有不邪淫。對出家修行的佛教弟子來說,必須根本戒淫。覺遠的剃度儀式上,僧值問他能否持邪淫戒,覺遠念及與牧羊女白無瑕的感情,心中悵惘,猶豫不答。僧值再問,覺遠乃答:能持。這個情節一方麵說明覺遠出家有決心,並非一時衝動之下所做的決定;另一方麵,也體現了覺遠和無瑕之間,相扶相助,共度患難而產生的真實情愫。正所謂“哪個少男不鍾情,哪個少女不懷春”,命運讓他們相遇,又於危難時相互幫助,相互鼓勵,所以彼此動情也是最正常不過的。難怪覺遠出家之時,藏於立柱後的無瑕聽到心上人一心向佛,從此斬斷一切情欲,禁不住流下了傷心的眼淚。影片在反映佛教文化的同時,並沒有排斥普羅大眾的情感訴求。正因本片情節合理,演員演繹到位,才讓廣大觀眾深深為之吸引,成為一代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