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電影音樂的敘事構建功能(1 / 3)

論電影音樂的敘事構建功能

電影理論

作者:李慧 田龍過

【作者簡介】

李 慧,女,陝西綏德人,陝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設計學影視傳媒藝術方向碩士生,主要從事影視傳媒研究;

田龍過,男,陝西藍田人,陝西科技大學文化傳播學院傳媒係教授,碩導,主要從事影視傳媒研究。

電影《教父》海報

一、電影音樂的敘事構建

電影音樂對於構建完整故事情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感作為電影的輔助詮釋手段被電影作品廣泛使用,音樂的強大藝術性與功能性相輔相成,電影中的音樂除了具有其獨特的藝術性之外,在電影中的功能也是非常強大的,對電影敘事方麵的構建具有獨特的意義。[1]

如果說鏡頭語言是讀圖的藝術,那麼電影音樂就是讀心的藝術;音樂作為人類最早識別事物的本能之一,是最容易和創作者溝通的視聽語言;也為電影情節的展開增添了不少的色彩和活力,使電影更加生動與具體。[2]

敘事情節、故事時空和觀眾心理是電影作品音樂構建敘事的三要素。

(一)電影作品中敘事情節的音樂構建

1.音樂在電影敘事情節構建中的地位

在電影情節敘事的構建中,故事發生時總會伴隨音樂在特定的場景出現。譬如電影故事情節發生在咖啡館、舞會等特定場合時,電影中的背景音樂就會根據這些不同的場合選擇適合這些場合的音樂,可以說是以一種比較隱蔽的方式對故事的背景進行交代。而這樣的背景音樂稱之為“微觀背景音樂”更為恰當。

電影中的背景音樂而是將音樂作為整體對電影的敘事情節進行共同構建,避免零散音樂造成電影情節無法融入。因此,背景音樂可以增強觀眾對整部電影所講述的故事和其所處背景的認知。

2.音樂參與影片創作的敘事情節構建

電影情節與敘事是電影作品重要的構成要素。情節是電影故事發展中的單個細胞,多個情節可以構建電影曲折離奇的故事,而敘事是能夠表達故事情節非常重要的一種方式。因此,情節是電影所講述的故事的基本構架,而電影導演會有意識地將音樂作為重要的表達方式之一,甚至電影中的音樂本身就可以表達電影的故事情節。音樂成為了重要的輔助表現方式;從畫麵理解而言,音樂將一維的平行敘事空間轉化為多維的畫麵敘事空間。

專業的創作者甚至專門為一部電影創作音樂,讓音樂更加貼近電影情節,更好的推動電影敘事情節的發展。[3]

3.音樂在電影敘事情節的構建中所表現出的特點

音樂用於電影敘事情節的構建時,相對於字幕與旁白等直接的敘事方式而言,音樂敘事情節構建具有以下特點:

(1)電影音樂雖然不能直接作用於觀眾的理性思維,卻會對觀眾的感性思維形成記憶衝擊,並逐步轉化為對電影理性的認識。

(2)電影音樂可以對電影情節中故事所描述的時代背景以及主人公的情感進行準確的定位,並對觀眾產生真實的感受。

二、電影音樂的審美特征

音樂學是研究音樂藝術的內涵、構成、特征、發展規律的一門藝術學科。研究音樂藝術的審美特征,解讀音樂藝術的重要特征可以提供理性思辨與具體實踐的雙重參照係。具體而言,音樂藝術的審美特征,可以分解為以下四大層麵來研究與論述。

(一)抒情性

音樂藝術的抒情性:音樂藝術的整個藝術創造過程即“通感”的二度創作的情感體驗過程,再通過“以情帶聲,聲情並茂”的表演,將情感傳達給受眾(聽眾、觀眾) ,並引起受眾(聽眾、觀眾) 的聯想、想象,形成情感共鳴,完成“以情動情”的三度創作。音樂藝術的這一抒情性審美特征,同所有藝術的抒情性的本體審美特征是同步一體的。

一個用聽覺或視覺接受別人表達感情的人,能夠體驗到那個表達自己感情的人所體驗過的同樣的情感。

(二)形象性

所有藝術都以形象思維塑造的藝術形象作為載體與支撐,形象性是所有藝術共同的本體審美特征之一。

音樂藝術是聲音藝術、聽覺藝術,其形象性具有非直觀性特點,也就是說,音樂藝術中的音樂形象,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特殊形象。音樂是審美意識的一種特殊表現形態,現實美作為音樂藝術的反映對象,非直接的再現,而是通過人的主觀感覺的折射,間接得以表現,它隻能憑借人們的聯想和想象,在心中塑造出與視覺形象密切相關的聽覺形象。如貝多芬所說:“《田園交響曲》不是繪畫,而是表達鄉間的樂趣在人心裏所引起的感受,因而是描寫對農村生活的一些感覺。”[3]

音樂形象的這種特殊性,決定著音樂創作、音樂表演、音樂欣賞,都必須憑借主體的聯想、想象、情感來塑造各自心中的音樂形象;而音樂形象的不確定性,源於作曲家創作意識的模糊性。

情感是音樂形象創造中的動力之源與智力支撐。其特殊性在於在音樂創作、音樂表演、音樂欣賞的審美過程中,審美主體都以充沛飽滿的情感全神貫注地投入情感,在激發的作用下,積極地進行聯想與想象,創造出鮮活的各種音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