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亞裏士多德悲劇觀在現代悲劇電影中的解讀(1 / 2)

亞裏士多德悲劇觀在現代悲劇電影中的解讀

電影理論

作者:徐靜涵 任磊

【作者簡介】

徐靜涵,女,甘肅蘭州人,西北師範大學廣播電視專業碩士生,主要從事紀錄片研究;

任 磊,男,甘肅蘭州人,西北師範大學廣播電視專業碩士生,主要從事電視欄目策劃,大型活動導演等研究。

電影《勇敢的心》海報

亞裏士多德的《詩學》作為西方第一部係統的文藝理論著作,其中對於悲劇的研究主要是以希臘悲劇作為基礎。亞氏在《詩學》中對悲劇是這樣定義的:“悲劇是對一個高貴的、完整的和一定規模的動作的一種模擬;在語言中使用各種藝術的裝飾加以修飾,數種分別見於劇本不同的部份;由人物表演而非敘述形式;通過哀憐與恐懼的事件使這些情緒得到適當的淨化。”[1]對於悲劇的討論,除定義外,針對悲劇的六要素:情節、人物、思想、歌曲、措辭、場麵的討論也是較為詳盡的。在現代電影中亞氏的悲劇觀具有一定的適用性,然而在運用和表現上卻也存有些許偏差。

一、仿真的對象的現代解讀

在悲劇的六要素中,情節、人物與思想,被看作是仿真的對象,而在現代電影中,針對仿真的對象的表現,可以說是對亞氏悲劇觀的一種現代解讀。

(一)詩化的情節描述

情節是一部悲劇的靈魂,但情節不等於故事,而是對於一個完整動作的模擬,因此,情節必定要完整,有開始、中間與結束。[2]

美國派拉蒙影業公司出品的《勇敢的心》交代了一個完整的動作,從華萊士兒時麵對父親和哥哥為戰而死開始,到青年時帶領族人抗爭,最終為自由而戰獻出生命,動作的模擬有始有終。片中時代背景與英雄不幸遭遇間的因果關係環環緊扣,使全片情節完整、節奏緊湊、矛盾衝突激烈。

(二)寬泛的英雄形象

人物形象的刻畫主要是對性格的描繪,悲劇描寫的是比普通人好的、高貴的、勇敢的人,而在亞裏士多德眼中,女性角色即使睿智、有謀略、勇敢,卻仍舊是喜劇人物。這一看法在當代看來,具有一定的狹隘性。

性格是指個人的思想,行動上的特點。[3] 法國高蒙電影公司出品的《聖女貞德》作為一部歌頌女性英雄形象,反映英法百年戰爭的偉大作品,其主人翁貞德具備亞裏士多德在悲劇描繪人物性格時所提出的三大原則:第一,性格要善良。貞德兒時親眼目睹凱瑟琳為救她而死,發誓要為其報仇;第二,性格要符合人物身份,人物的所作所為要與他所處的社會地位相一致[4]。貞德幼年曾遇見神跡,告訴她要趕走英格蘭人,並帶領王儲加冕,從邏輯上為貞德後期的壯舉奠定基礎;第三,人物性格要首尾一致。貞德自小便受到戰爭和侵略的影響,造就了她堅毅的性格,以及為民族而戰的決心。貞德具備亞氏筆下英雄人物的特質,若是隻因其是女性就排除於悲劇人物之外,自然是說不通的。

(三)深刻的思想內涵

思想作為模仿對象之一,高於作為模仿的媒介和方式的言辭與形象,“思想”即是一種思考力,一種使人說出某種話的能力。[5]展現思想的通常是人物的行為以及語言。但在現代悲劇電影中,所指的“思想”並不單純是戲劇中英雄人物的思想,還涵蓋了電影背後創作者想要傳達出的思想與情感。透過《勇敢的心》,藉助華萊士的故事,傳達出創作者想要更多地與觀眾分享對於“自由”的信仰。

二、仿真的媒介的多元表達

仿真的媒介包含歌曲、措辭兩大要素,而這兩大要素古今之間的地位卻有著截然相反的變化。“歌曲”由主宰走向了輔助,“措辭”從可有可無走向了不可或缺,改變不僅由於時代變遷,也與古希臘戲劇是舞台劇,而悲劇電影與多媒體影視藝術息息相關,二者在本質上就有一定區別,《詩學》中的悲劇理論自然不可能完全適用於當代悲劇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