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從前,有一個男孩脾氣很壞,他的父親給了他一袋釘子,告訴他,每次發脾氣或者跟人吵架的之後,就在院子的籬笆上釘一根。第一天,男孩釘了幾十根釘子。後麵的幾天他學會了控製自己的脾氣,每天釘的釘子也逐漸減少了。他發現,控製自己的脾氣實際上比釘釘子要容易得多。終於有一天,他一根釘子都沒有釘,他高興地把這件事告訴了父親。

父親說:“從今以後,如果你一天都沒有發脾氣,就可以在這天拔掉一根釘子。”日子一天一天過去,最後,釘子全被拔光了。

父親帶他來到籬笆邊上,對他說:“兒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籬笆上的釘子洞,這些洞永遠也不可能恢複了。你和一個人吵架,說了些難聽的話,你就在他心裏留下了一個傷口,就像這個釘子洞一樣。朋友和家人都是你寶貴的生命財富,不要隨意去傷害他們。要知道,身體上的傷口和心靈上的傷口一樣都難以恢複。”

這是一個智慧的父親,他教會了孩子做人的道理。

教育的關鍵,不在於簡單地向孩子傳授知識,不在於簡單地對孩子培養技能,而在於教育孩子做人!教孩子懂得如何處理人際關係,教他們懂得如何麵對成功與失敗,如何學習與思考,如何獨處與協作,等等。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畢生所學到的和要學的也就是這些。

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主要的東西?”白發蒼蒼的學者沉思片刻,答:“在幼兒園裏。”“在幼兒園裏您學到了什麼?”“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做錯事要道歉……”簡言之,他是在幼兒園裏學會了如何做人。

這樣的回答實在耐人尋味。做人的道理要從小學起。我們自古就有“3歲看8歲,8歲定終生”的說法,“8歲定終生”似乎絕對了些,但理解為從孩子抓起應該是不為過的。教孩子做人,家長有責任,學校有責任,社會有責任。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也是育人的搖籃。每個人從呱呱落地,就受到家庭成員、家庭環境、家庭文化氛圍的熏陶和影響,所以家庭是第一課堂,家長是第一老師,而好的家訓是教育的堅實基礎。

這本《成功家訓經典故事全集》所收集的經典故事,是從浩如煙海的成功學書籍和雜誌中提煉出來的,以最簡單最質樸的方式把富含深刻內涵的做人道理呈現給讀者,便於讀者理解和吸收,從中獲得對人生的感悟和真諦。這些家訓不僅是生活實踐經驗之談,更極富哲理性。這些深入淺出、形象生動、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定可以給孩子們留下永不泯滅的榜樣。

教會孩子做人,就等於給了孩子一個把握自己未來的良好開端,將使孩子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