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莊拐棍一(1 / 1)

蛤蟆莊拐棍一

地圖上找不到這個莊子。

找不到它,是因為它太小了。隻有在本地人繪製的地形示意圖上,才有它的一個輪廓——好像是用鋼筆隨意塗上去的,表明這是個居民點——看上去猶如一隻蛤蟆。

這種地形示意圖並不標準,也就談不上比例準確。黃河故道上有不少這樣的村莊,它們並沒有在地圖上顯示出來,僅僅留存在當地人的腦海裏。如果你在故道上采風或遊玩,向當地人打聽路徑,他們會很樂意地充當向導——你隻須遞給對方一支香煙。

遞給他一支煙,等於完成了一個禮節。這很像市裏人見麵時握手。握手隻是相互試了試體溫,而遞上一支煙,表明你是個有教養的人,同時證明你的身份、你的富有程度——這要看你拿出的是什麼品牌。

假如對方接連抽了你兩三支煙,並且你又接了他的一支質次價廉的煙,隨著煙霧的噴發,你們之間的距離也就縮短了——在這裏,隻要不接他的煙,就是瞧不起人。

再往下,你們會談得很投機。看看天色已晚或到了飯時,他會很熱情地請你到他家做客——春天的蒸野菜、暑期的清燉鯉魚、秋風裏的肥蟹和冬季的孢子肉可是故道美味哪!

黃河最後一次改道是在公元1885年,也就是清鹹豐五年。它這次撒歡兒,甩下的尾巴有六百公裏左右長,又稱鹹豐故堤。它是大自然的力作,黃河的真跡,也是一條廢河。橫臥於豫東大平原的這段故堤,平均高出地麵七八米,寬三十至四十華裏。遠遠看去,猶如蒼龍休眠,不出一聲。據說,從衛星上可以清晰地拍到它的每一根“硬須”。

黃河故道的地形地貌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豫東的這段故道可以說集中了它所有的特征:沙崗、沙窩、溝岔、窪地、荒灘以及大量的野生動植物。這一帶土質鬆軟,屬沙地,是很多年前滾滾黃河水從遙遠的西北高原裹挾過來的禮物。沉沙年複一年地搭在這平原上,構成了它特有的地層。如果開挖溝渠或挖紅薯窖,很容易辨清它的一層層剖麵,猶如一本很厚很厚的被水浸泡過的書,甚至還能聞到那個久遠年代的氣味。

也許是這個原由,生長在這裏的人們,臉上的顏色也同這土地一樣;說話聲音洪亮,咋咋呼呼的,使人很容易聯想到汛期的黃河。

故道上樹多,杏、李、桃,蘋果、石榴,泡桐、楊樹、刺槐等隨處可見。還有那生命力旺盛的喬木——它們被稱作白臘條、簸萁柳。再矮一些的,就是葛花、金銀花和香椿柳之類的灌木叢。村莊被這些植物包圍著,彷佛紮了密密層層的綠籬笆。田野裏、河邊上,常有野兔、黃鼠狼出沒。刺蝟有時在路上款款而行,毫不懼人。鵪鶉鳥飛動於地壟河沿上,蛙聲群響在莊前屋後……

二十世紀中葉,人們在廢黃河上攔腰築了幾座大壩,引來經過沉澱的黃河水,形成三個水庫,總長達三十公裏,成為豫東最大的水域。當地人習慣地稱之為老河。

老河裏碧水常年不斷,藕塘蘆葦連片,薄霧輕籠兩岸。水滿時最寬處達兩公裏。站在東大壩上西望,水天一色,煙波浩淼,漁舟點點,鳥影綽綽;依稀聽得小唱,微辨漁人身影……

這同黃河的景色截然不同,沒有那凶悍,沒有那野性。由於沒受汙染,河裏水質優良,空氣清淨濕潤,好像被洗過一樣新鮮。

也許這個緣故,這裏的人們骨子裏有水性,溫順隨和,熱情好客。大杯喝酒,不醉不休。因而這一帶被外界稱作“綿羊地”。

蛤蟆莊就在綿羊地的邊沿,距老河二裏許,處在河南、山東兩省交界處的旮旯裏。

恰巧你留住在這個小莊,你會好奇地問,這莊為啥叫這個名兒?

聲音落地,對方並不急於回答你,隻催你喝酒吃菜,生怕你喝不好,吃不飽。知趣的話,你不要再問了,他自有下言。

這事體,拐子爺最清楚了……對方喃喃地吐出一句。

拐子爺是誰?

拐子爺就是拐子爺——他可是這一片兒的人物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