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一個同學給我打電話,說她孩子離家出走了。我急忙問怎麼回事。同學在電話裏說明了情況。原來她兒子和別的孩子因為發生口角在學校受到了老師的批評,而且還讓家長到學校去。我問道:“是不是孩子打架了?”同學說:“打了,兩個孩子胳膊上都抓了幾道,還好,沒有傷著要害地方。你說說,我怎麼生了這樣一個兒子,我真是討厭死這個孩子了。”
我說:“你們後來是不是批評孩子了?”
同學生氣地說:“能不批評嗎?他讓我那麼低三下四地給老師說好話,我這輩子就沒做過這樣丟人的事。”
我說:“那兩個孩子為什麼打架,你問清楚了嗎?”
同學說:“打架就是打架,還問什麼原因?不管什麼原因,打架就是不對。”
我說:“咱們那會上學,你不也和別的同學吵架嗎?慶幸孩子沒什麼嚴重事情。現在關鍵是找到孩子。”
同學說:“我把親戚家電話都打了遍,找不到。也不知道去哪去了,不管了,愛去哪就去哪。”
我說:“你是不是也當著孩子麵這樣說他的?”
同學說:“他打架做錯了,我當然批評他了。你說這孩子平時也沒這麼倔強,我說讓他滾,就是生氣了,罵他兩句,他還真的就離家出走了。”
我說:“孩子才十二三歲,這個時候犯小錯是正常的現象,你不問清楚孩子為什麼和別人打架,萬一孩子沒錯呢,就隻顧著自己生氣了,出口就讓孩子滾。明明心疼孩子,還這樣口是心非。”
“你說我那會還能顧得上這麼多?他爸沒打他就不錯了。”看來同學的氣還沒有消。我勸道:“老同學,假設如果有人罵了你難聽的話,或者有人先打了你,你會不會還手?你的孩子什麼性格,你應該很了解的,不要隨便責罵孩子。孩子犯錯了,你心裏難受,孩子心裏也很難受,他接受了老師的批評,也許他覺得他也有他的道理,隻是沒有說出來,他這個時候最需要父母來幫助他,而不是誤解他,繼續責罵他。”
電話裏沉默了一會。
同學這時候說:“我這麼罵他不也是為他好嗎?”
我反問道:“我天天罵你,你不愛聽,可是我說我為了你好,你能接受嗎?
疼孩子怎麼能用反話來責罵孩子呢?”
同學最後說:“這麼說,這次是我錯了?”
我肯定地對同學說:“是的。你為孩子好,可不能說出讓孩子滾的話,這句話太讓孩子傷心。”
我了解我這個同學,脾氣比較急躁,幸虧她老公脾氣比較溫和。可是她在氣頭上的一句話,活生生地將自己孩子趕出了家門。即便是孩子回來,即便爸爸媽媽做再多的解釋,可是他們那句話已經傷了孩子的心。爸爸媽媽總是覺得對孩子的愛不需要去說,也無需說,就是罵孩子也是為了孩子將來好。可是這種“罵”語在孩子看來並不是爸爸媽媽愛的表達,而是割裂他內心對爸爸媽媽的愛。爸爸媽媽對孩子有愛,而孩子同樣也對爸爸媽媽有愛,如果因為一句氣頭上的話傷害了彼此的感情,這到底怪誰?
“你給我滾!”這話出自父母的口,讓孩子離開家,可是當孩子真的離開時,父母的心才覺得後悔莫及。
在這裏,我並不是說讓我們刻意去學習西方人直接表達對孩子的愛,而是想告訴爸爸媽媽們,不要讓那些自認為愛孩子的語言變成孩子心頭的恨。
我和先生達成一致,如果呱呱有做錯的地方,我們會幫助呱呱分析,而不是用惡語刺激孩子。呱呱在上學期間也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和同學發生不愉快的事情,隻要呱呱能和同學解決的事情,我們不幹涉。但是隻要呱呱開口講給我們聽,我們會幫他分析,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發生矛盾的原因。呱呱這樣一想,覺得自己也有錯,便會主動找同學和解,有時候礙不過麵子不好意思主動承認,我們便會鼓勵他敢於承認錯誤也是一種能力。當然,如果呱呱做得對的事情,我們會讓呱呱堅持。這些就需要爸爸媽媽就問題而分析問題了。
我和先生剛搬到新家時,呱呱已經五歲了。有一天是周末,我和先生在家進行大掃除,正巧樓上搬家,房主年紀和我們差不多,其中女主人姓陳,我叫她小陳。小陳來我家借鉗子,正好看到呱呱在和我先生一起修剪花枝。
小陳很驚奇地問:“你家孩子這麼小,你怎麼能讓他拿著這些工具?不怕他傷著嗎?”我說:“沒關係的,他知道怎麼做。”小陳的表情有些怪怪地看著我,然後離開。第二天小陳請我們一家人到她家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