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報自願表時,呱呱很想報兩個物理和生物兩個專業,我對呱呱說:
“到大學裏,如果有時間,可以去聽另一個專業的課嘛。”
呱呱說這樣也挺好,兩個興趣都不會失去,不過要以某一專業為主。我和先生都告訴呱呱:要以自己的喜好來選擇,任何人都不能替你選擇,也不能替你把選擇的路走下去。
看著呱呱最後以堅定的信念填好表格,我和先生相視而笑。因為呱呱從選擇開始,懂得了為自己的選擇而付諸行動、承擔責任。
在孩子報考高考誌願時,你會發現,家長們忙著四處打聽,甚至讓某些領域專家預測孩子所報考專業五年、十年後的發展趨勢。而一旁的孩子則無憂無慮地玩著手中的遊戲機。因為孩子們已經習慣了父母為他們選擇,習慣了父母為他們做決定。
我的一位同事有一天碰到我,冷不丁地說:“你說說現在的孩子,當初為他選了那麼好的專業,現在畢了業了,找不到工作,天天埋怨我們,嫌我們給他選錯了。”是啊,孩子認為自己浪費了四年的時間讀了父母喜歡的專業,而畢業後,找不到工作,也把怨氣灑到父母身上。這到底是誰的錯?
父母愛子女沒有錯,他們為了子女心甘情願把生活中的任何磨難與困境都承擔了,精心為孩子打造一個不冷不熱的溫室。可是,孩子終究有一天要從溫室走出社會,離開父母的溫室,孩子都不知道選擇哪一隻腳走路時,父母該怎麼辦?
因此,我想建議家長們,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吧,讓他來體驗生活,體味成長中的不同滋味。
4.陽光下也會有陰影
遊戲世界的真真假假
在孩子童年時代,我一直主張讓孩子多玩遊戲,讓孩子在遊戲中享受童年的快樂,可是有時候也會遇到一些問題。
呱呱五歲時,我帶他到農村過暑假。呱呱在和親戚家的孩子玩耍時認識了比他們年長三歲的小熊。小熊個子長得高,所以和他玩的幾個孩子都有些懼怕他。小熊讓幾個小夥伴都稱他為“大王”,而且讓小夥伴們裝扮成《西遊記》裏的角色。他讓呱呱扮演唐僧,讓其他夥伴扮成要吃掉唐僧的小妖怪。
呱呱每次玩回來就說自己被“大王和妖怪吃掉了”。
我說:“能不能下次你扮演‘大王’呢?”
呱呱說他也想扮演“大王”,可是小熊不讓別人成為“大王”,要不然,小熊就會把大家都“吃掉”。
一開始,呱呱可能覺得這個遊戲很有意思,大家就是《西遊記》裏的每個角色,可沒幾天後,我發現呱呱有時拿著小木棍看到小孩就開始命令:
“把你的錢都交給大王。”
我問呱呱:“為什麼要交給大王呢?”
呱呱說:“大王能殺掉天下的妖怪。”’
我問呱呱:“那誰是妖怪呢?”
呱呱說:“他們都是。”
兒童在遊戲中很投人,而且他們將潛在的一種欲望發泄出來,我沒有責怪呱呱。可是當孩子不在遊戲中時卻還對其他孩子實施威脅,尤其是在現實中模仿一些不好的行為。有一天,我看到小熊手裏拿著一根木棍在勒令兩個小孩。小熊看到有大人走來,立即就跑了。可是兩個小孩已經被嚇得在哭泣。
回到家,我問呱呱:“小熊平時手裏拿著木棍打人嗎?”
呱呱說:“那是小熊的魔杖,能打死妖怪。”
我說:“可是剛才媽媽看到他拿著木棍在向兩個小朋友要錢呢,而且樣子很凶,兩個小朋友都被嚇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