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男孩篇60分是天才的起跑線(3)(1 / 3)

周末的時候,我姐姐帶著兒子小明去逛街,看到奧特曼模型,小明喜歡的不得了。平時,小明就喜歡看奧特曼的動畫片,這下看到有賣模型的了,就很希望媽媽能給他買一個。雖然當時媽媽看出了小明很喜歡這個模型,但是她並沒有馬上給兒子買,而是對兒子說:“這樣吧,我們來一個約定,如果你能在期中考試的時候進入班級前十名,媽媽就把這個模型買下來送給你。”小明雖然不情願,但還是答應了媽媽,回家以後,小明專心複習功課,果然在期中考試的時候取得了第六名的成績,而且總分數也較上次有很大的提高。

我認為姐姐的這種獎懲方式不僅督促了孩子的學習,也讓孩子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滿足。還有的家長跟孩子約定,做家務獎勵10元,考試成績進步獎勵5元或者買玩具等製度。但是這種獎懲製度具有兩麵性,如果掌握不好度,很容易讓孩子產生為了錢和玩具而努力的想法,背棄了父母最初的意願。

家長通過獎懲製度來約束孩子對物質的購買欲,獎懲製度對孩子的發展具有激勵作用。因此,父母在對孩子進行獎勵或懲罰之前,首先要明確孩子的哪些行為是應該獎懲的,哪些行為是不應該獎懲的。這樣,才能給孩子適當的獎懲,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

孩子完成了對他而言是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時,要給予表揚獎勵。這樣有利於培養孩子的進取心和自信心;孩子以獨特而有效的方式完成任務時,應該給予表揚獎勵。這樣,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創造性;孩子表現出了我們所渴望的行為、態度和良好的習慣時,應該給予表揚獎勵。這樣,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相應的行為習慣。

在一個英國家庭,祖父對孫子傑克說道:“傑克,你現在該還我錢了吧?你還欠著我10先令呢。”

事情是這樣的:前幾天,祖父帶傑克去迪斯尼玩,祖父花了10先令買了塊雞翅,在一旁自顧自地大吃起來。傑克也想吃,便向祖父借錢,並再三保證,一個星期內,一定還給祖父。祖父這才借給了小孫子個先令。

沒想到,就為了這一點小錢,而且是自己的親孫子,這位向來樂善好施的長輩竟然還是念念不忘!

正好,傑克的爸爸聽到了爺孫倆的對話,父親立即對兒子說道:“傑克,你借了別人的錢還不及時還,這可不是個好習慣。”

“爸爸,我正要還呢,不過還沒來得及。”

在父親的督促下,傑克很快將錢還給了祖父。

不要用事先許諾的獎勵來激勵孩子。有的家長有時為了讓孩子聽從要求往往會采用事先許諾的獎勵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如“乖乖的在家待著,不許亂走,一會媽媽給你買糖吃。”“你幫媽媽擦桌子,媽媽獎勵你10元錢。”“不要再把洗澡水倒在地板上,聽話,星期天媽媽給你買玩具。”等等,家長的這些許諾確實可能會在一時一事上發揮積極作用,孩子在得到家長的許諾後,確實出現某些好的行為;但是這種事先許諾式的表揚獎勵,如果用多了,其不良後果也是十分明顯的,它會使得孩子變得非常功利,使孩子在采取行動之前,隻計較自己是否得利,或利大還是利小,使得孩子養成斤斤計較、見利忘義、自私自利等濃厚的功利主義思想和品質,使其難以認識到自己對待事情應負的責任,以及行為對他人和社會的意義,這就使得其今後很難與人共事、共處。

當孩子出於內在的興趣或進取心而表現出好的行為時,家長如果給予孩子過多的表揚獎勵,反而會削弱孩子的興趣和上進心。比如,孩子自己非常喜歡畫畫,他並不需要家長的表揚和物質獎勵,而隻要獲得認可就足夠了。如果孩子畫出很美的畫,家長隻要關注一下就行了,但如果家長說:“寶貝,你真棒!等一下我給你巧克力吃!”這樣的強化多了,反而會使孩子去畫畫的興趣逐漸減弱,甚至會使孩子出現厭煩心理。

心理學研究表明:表揚獎勵與批評懲罰的比例最好控製在3:1。如果遠遠超過了這一比例,那麼,你的表揚或許已不太真誠或者就有點誇大其辭的成分;如果低於這一比例,那麼,你就可能是個過於挑剔的父母,這將令孩子情緒長期不安,進而會破壞孩子的自然成長,使其成為神經質、怯懦,或者不誠實,甚至還可能學會用粗暴的態度對待他人。

相比之下,國外的家長更注重對孩子物質享受的控製,很多外國孩子,從小就自食其力,利用寒暑假打工掙錢。當然,他們並不是因為貧窮,而是家長要從小培養其生存意誌。

澳大利亞很多有錢人家的孩子,從小就被家長送去學開船。教練常常把船泊在淺灘上,船底船身就會沾滿沙子。小皮特的工作就是用抹布、清水把它們清洗幹淨。11歲那年,小皮特在太陽下一天幹上了六個小時,整整幹了一個暑假,他媽媽也不會因為心疼而阻攔,因為在媽媽的觀念裏,小皮特早晚要學會這個技術,早一點總比晚一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