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泉

以前在山裏行走,常能看到崖坡下閃現的一泓一泓清泉,便摘下一片樹葉舀水來喝,立即躁熱退去,渾身清爽,稍憩片刻,再接著趕路。

但說起珍珠泉,最有名的還是濟南的第三大名泉,那匾額為乾隆皇帝禦筆親題,清代王昶在《珍珠泉記》文中稱:“泉從沙際出,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日映之,大者為珠,小者為磯,皆自底以達於麵。”如今,這兒是個著名的庭園景觀。

叫珍珠泉的,還有江蘇南京,河南安陽,安徽壽縣等處。

可我要寫的珍珠泉,是在西安市的解放路上,它不是一泓自然清泉,也不是一處著名景點,而是一個群眾浴池。

將浴池取名珍珠泉,一看就是秀才文人的思惟——在俗世生活中寄托詩意。

細想之,妙不可言也。

老西安的珍珠泉浴池,始建於1936年,是當時西北地區規模最大的浴池,也是全國設備一流的高級浴池。

這個浴池,為山東人焦藩東投資所建,他以濟南名泉來命名,帶有懷鄉的成份。

在中國古時,洗浴是個比較私密的事情,赤身裸體示人,多不好意思。於是,珍珠泉的開業,成了西安城裏的重大新聞。有人觀望之,有人評說之,眾心浮動。

但現代浴池條件好,愜意舒服,並且是個時髦的新事,很快就被大家接受了。當然,首先投身浴池是那些商道上的人,他們思想開放,又有閑錢,凡是快樂的事情總要去試一試的。

這一試,試出了味道來。口口相傳,珍珠泉的生意就火了。據一位老者回憶,當時的“珍珠泉”浴池很有氣派,分上下兩層,有大池子,也有包間。每天從上午起就有客人,到下午五六點時人漸漸多起來。最多的時候,偌大一池水中,望去滿是水汽籠罩著的人頭。那時候,浴池的服務員也很熱情,客人一進浴室,就有跑堂的夥計遞上熱乎乎的“手巾板”,還有搓背的,都是笑容可掬。

水是最有親和力的,不管是達官顯貴,還是販夫走卒,都平等的在熱水的浸泡撫摸中陶醉。玉體凝肢也好,粗身黑皮也好,都有享受自然的權利。

現代公共浴池的建立,是社會的進步。

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有天晚上,在珍珠泉浴池大門內的紅色木樓梯上,出現了幾個行色匆匆的客人。他們衣著簡樸,灰塵滿麵,但氣質不凡,神情清爽,登樓的腳步沉穩有力。

他們是中共的領導者周恩來、任弼時等人,剛從陝北的黃土高原上過來,也慕名到珍珠泉一洗。

離這兒不遠的七賢莊一號,是八路軍辦事處,也是紅軍的秘密聯絡點,南來北往的許多革命誌士,都要在西安中轉或停留,去珍珠泉浴池洗去倦塵,是不可少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