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為漢水立傳4

南水北調這個題材很大,涉及的麵積廣,人物多,我隻寫了水源地保護建設這一部分。像庫區移民、引水渠道的開掘工程等,這裏較少涉及。因為庫區移民雖是大事,內容十分豐富,但別的作家已寫過,新聞單位也連篇累牘地報道了,我再寫這些就是重複,沒必要,意義不大。而引水渠道的開掘工程,現在尚未完工貫通,並且是高科技的現代化機器施工,可寫的空間很少。於是我的目光,就集中在水源地存在的問題上,調水工程說到底,就是兩大塊,一是引水長渠的修建,二是水源地的保護。我認為水源地的涵養、維護、發展很關鍵,並且是個長期性的話題,不受時空限製,有許多問題值得探討,究竟怎樣搞,現在世界各國都在摸索。希望中國的南水北調不光是解決調水一事,在這些方麵也能總結出一些經驗。

水源地很長,我采取探行的方式,從源頭開始寫起,用田野考察的筆法,力爭將多一些的生活場景展現在大家麵前。

在采訪過程中,中國作家協會創聯部、國家水利部文聯介紹我去基層單位,漢江集團工會主席趙立群、科長張俊,中線水源公司綜合部主任周建華等人,都給了切實的幫助,這裏表示真誠的感謝。

我所在的單位陝西省社會科學院的領導,在時間上和輿論上給予了大力支持,使我能夠從容地完成寫作任務。

陝西省新聞出版局和太白文藝出版社的負責人,一直關心著此書采訪及寫作的進程,他們的督促及問候,於我是一種動力。

還有那些工作在縣裏、鄉裏的基層幹部、群眾對我的幫助,這裏不一一列舉,均表示感謝。

寫完這本書,我心頭對故鄉、對漢水的重負才算放了下來,於是,頓感一陣輕鬆。

2011年7月27日晚於朱雀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