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戰備(四 上)
至於他們的最後議題,眾人也是沒有多少辦法的,因為這個威望是沒有辦法在短時間裏樹立的。
所以,趙炎也隻得無奈的讓眾人回去準備戰備的事情,一個人坐在書房裏鬱悶的思索著事情,而且在最後陳浩若為趙炎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既然遼國屬於晉庭的外藩,所以遼國在政權上很大程度是獨立的。
雖然現在的朝廷製度、禮儀已經擬定下來了,而且正準備全麵推行,但是還有一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爵位的問題,趙炎之前忽略了這個問題,既然是外藩,所以遼國需要有自己的爵位製度。
這件事情有利有弊,好的方麵可以提升遼國大臣、宿將們的積極性和榮譽感,但是壞的方麵就是容易引起特權階級的出現,更主要的是趙炎對世家子弟是沒有多少好感的,所以趙炎是在極力的避免這種的事情的出現。
所以在初步的商議之後。趙炎決定用功封徹底的取代恩封,但是這一想法遭到了大臣們的一致反對,因為這一政策包含了太多的要素,家族世襲的政策已經深入人心,趙炎想要改變幾乎是不可能的,這是多少年的習慣培育出來的。
既然不能徹底的改變,趙炎也隻能逐漸的改變了,所以,在趙炎強行推動,眾人默認的情況下,趙炎推出了降級襲爵的辦法,而且嚴格的控製爵位的授予,爵加則知榮!
另外,王族爵位和外爵合並起來,量才、量德、量能來確定最後的爵位繼承人,由於嫡長子繼承的製度已經成為規矩。
所以,趙炎推出了軍功封爵的政策,鼓勵平民、地主階級、商人、大臣、將領等等家庭的庶子參軍,並且設立了第一所軍校—武英書院,來培養軍事將領,這一舉措得到了眾人的一致響應。
一方麵這樣可以減少家族成員為爭奪爵位繼承權而爭鬥,另一方麵也是可以培養出一批精銳的軍人,當然,趙炎心裏的話沒有說出來,一旦這樣一支軍官團的建立,那麼這批對遼王忠心耿耿的軍人將成為遼王統治的柱石。
因為按照族規,他們是沒有繼承權的,隻能在嫡長子的庇護下生活,但是現在有了這麼一條道路,不願意被長兄壓製的青年俊傑就隻能依靠遼王。
在戰場上立下功勳,得到遼王的提拔成為貴族,而他們必然會對提拔自己的王爺效忠,和原來家族的關係也明顯的會疏遠開來,這樣的辦法可謂是一舉多得。
而廣納平民工人階級和地主階級、商人,也是趙炎聯合各階級的一個辦法,地主階級沒有政治權利,他們的加入對趙炎鞏固遼國的統治有著很大的好處,而之前的科舉,也是為了吸納地主階級文人的。
當然,遼國最多的還是平民工人,通過科舉和從軍,他們一樣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這樣的一條道路出來,趙炎自然就會得到這些人的支持。
當然,最後還有就是極為特殊的一群人,他們就是商人階級,在趙炎重農不抑商政策的執行下,他們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是由於士農工商傳統觀念的束縛,所以雖然有著很多的財產,但是政治地位確實很低。
所以,趙炎也給了他們這樣的一個機會,不過由於他們的特殊性,趙炎對他們還是有著很深的防備的,所以規定了繼承家業的不能做官從軍,而做官從軍的也不能繼承家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