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電視專題片中空鏡頭的運用(2 / 2)

在專題片《大山之子》中,種糧大戶承包多年的土地,由於水利方麵的問題連年虧損,他做出了另謀出路的打算,這時片中出現了一組空鏡頭。畫麵上首先出現的是承包大戶承包的一片幾百畝的圩區,圩埂上是他曾經居住過的一座空寂簡陋房屋,沒有人聲,沒有燈光,隻有綿綿的陰雨下個不停,一種淒婉蒼涼的情緒隱隱傳遞出來,這情景不禁令人聯想到李清照《聲聲慢》詞中的意境:“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此時,承包大戶的迷惘與淅淅瀝瀝的雨,自然而然地交織起來,這情與景的融合渲染出一種令人窒息的氣氛。

五、特定的空鏡頭用以比喻

空鏡頭還有一種作用就是比喻,這也是空鏡頭中最具技巧性處理方法。在電視專題片中,空鏡頭通常以其象征、比喻等功能加強專題片的藝術表現力和情節感染力,具有表現蒙太奇的藝術效果。比如表現一個人極度驚恐時,可以接一個手部劇烈顫抖的空鏡頭;而表現某人極度煩悶時,可以接一個堆滿煙蒂、冒著縷縷青煙的煙灰缸空鏡頭;表現一個人心緒不寧時,可以接一個雨打紗窗的空鏡頭。“空鏡頭”其實不“空”,隻是沒有主體物——人,但有和劇情配合的自然景物,如崇山峻嶺、湖海江河、藍天白雲、青鬆翠竹等,能起比喻、象征作用。《今日說法》有一期節目,說的是一個鎮政府違法強行拆遷,給房東楊某造成重大損失。楊某一怒之下將鎮政府告上法庭。連續六年,無果。在報道這一事件過程中,片中三次插入寫有“為人民服務”字樣的鎮政府大門,鎮政府的行為和口號有什麼不同呢?這組空鏡頭實際上就是對鎮政府不為人民辦事的一種諷刺。讓觀眾從中悟出其意,明其理。深刻地傳達了專題片的新聞立場,大大增強了新聞專題片的論述力度,是一種極具表現力的鏡頭語言。

寫物空鏡頭具有象征特性,可以深化新聞主題。大型文獻紀錄片《孫中山》中,有一組關門和開門的鏡頭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關門的場麵,配上寂寥的音樂、淒慘的音響,生動地展現出帝製退位時內心的悲痛。而後,隨著一道光線的射入,這扇大門再次打開,象征著新的社會製度的到來。兩組鏡頭的組接都恰如其分地表達其含義。隱喻性的空鏡頭在揭示作品主題,刻畫人物性格方麵,發揮很大的作用,具有強烈的情緒感染力。

專題片是以人物為活動主體的,空鏡頭運用得好,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但是如果大量牽強地使用,會使受眾覺得缺乏信息量。

要真正拍好空鏡頭並不容易,需要電視記者具備文化素養、拍攝經驗、臨場反應、生活閱曆等在內的綜合素質,才能從大量紛繁複雜、錯綜變幻的客觀物質世界中,找到真正能提示事件和人物本質的物體,真正使空鏡頭成為闡述思想內容、敘述故事情節、抒發情感意境、轉換銀幕時空、調節節奏的手段。■

參考文獻

①韓振雷,《試析空鏡頭的類別及藝術表現力》,《傳播與製作》,2009(7)

②王亞榮、徐秋平,《空鏡頭在影視作品中運用》,《現代電視技術》,2007(7)

③尤美,《巧用空鏡頭》,《黨員教育與遠程教育》,2008(9)

(作者單位:安慶廣播電視台)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