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家庭與傳統家庭相比,有些特點比較明顯:一是擇偶製度的轉變,從家族安排和家庭利益為目標轉向自由戀愛和以愛情為基礎;二是個體的幸福受到重視,家族的利益被淡化,親屬關係削弱,兩性間的平等增強;三是以代際關係為主軸的家庭關係轉變為以夫妻關係為中心。
WHO(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健康不僅僅是軀體沒有疾病,而且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隻有具備了上述四個方麵的良好狀態,才是一個完全健康的人。”
每個生理正常的孩子,都有著巨大的潛在智能,如果家長真正懂得如何開發潛在智能的方法,努力去培養教育孩子,不但可以啟發他的學習興趣,使他變得更聰明,而且可以使孩子心靈更美好,健康地成長。
1978年9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召開國際初級衛生保健會議,在這次會議上首次提出:關注心理健康。
閔樂夫先生是作者的老朋友、老同事。他做事情總是不慌不忙,慢條斯理。在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德育和家庭教育方麵,作者都從閔老師那裏學習到許多東西,並且一起多次在電視和電台做心理健康教育的節目。下麵是閔老師(作為電台兼職主持人)和作者(作為特邀嘉賓)在北京人民廣播電台的一個心理健康節目。
楊:我經常被孩子們問到以下這些問題:
——有時我特愛發脾氣,經常得罪同學,可事後又後悔難受。
——我隻要一碰到考試就緊張,平時會做的題,一考試就不會做或做錯。
——我的數學很差,老師說我,家長罵我,我也想學好,我怎麼辦?
閔:看來,這些屬於兒童心理上的問題。
楊:如果兒童的一切問題都按品德問題去處理,那就像一個醫生向每一個病人都開去痛片一樣。
閔:那麼,怎麼才能解決這些心理問題呢?
楊:我國古代南唐高僧法眼曾經向眾位和尚提問:“一隻老虎,頸項下係著一個鈴鐺,誰能把它解下來?”大家想來想去,想不出辦法。恰巧法燈禪師來了,他聽後不假思索,說:“把鈴鐺係在虎頸上的那個人能把它解下來。”法眼對這個回答很滿意。
閔:這叫做,“解鈴還靠係鈴人”。
楊:同樣,“心病終須心藥醫”。
閔:也就是說,一個人健康與否和心理也有關係?
楊: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一種軀體、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麵的完好狀態。”我們必須重視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
閔:教師們比較重視兒童的學習成績,而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的身體健康,講究營養配餐。
楊:其實,為孩子搞好精神營養配餐,對兒童的健康和發展而言,其意義與搞好物質營養配餐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因為精神營養配餐可以培養兒童健全的人格,使他們揚起人生的風帆。
閔:看來,這個精神營養配餐實際上就是兒童健康心理的標準了?
楊:正是。這種配餐主要有四種成分:正常的認知、適度的情緒、協調的行為、和諧的人際關係。
閔:聽眾朋友,您聽清楚了嗎?楊老師為我們分析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是四條:正常的認知、適度的情緒、協調的行為、和諧的人際關係。楊老師,您能把這四條逐一展開,為家長講得具體些嗎?
楊:先說正常的認知。就是說,能正確地認識現實並對現實做出有效的適應,思想高尚,有理想、講道德、守紀律。認知正常的兒童看問題比較客觀,而不會經常走極端,他們初步具有辯證的思維。他們能曆史地、全麵地、發展地看待他人,還初步具有正確的自我觀念。《呂氏春秋·先己》中說:“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意思是:要想戰勝別人,必須首先克服自己的弱點;要想評論別人,必須首先評價自己;要想了解別人,必須首先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