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不做嘮叨型的媽媽(1 / 2)

每年5月第二個星期日是母親節,2011年5月8日,2012年5月13日是母親節。古希臘人在這一天向神話中的眾神之母赫拉致敬。子女在這一天為母親獻上康乃馨,表達對養育之恩的感激。

在心理谘詢中,有的中小學生反映家裏媽媽的嘮叨實在是受不了。孩子最頭痛的是,當母親在嘮叨時,並不是隻講一件事,而要反複進行曆史回顧。這種情形實在是超出了孩子的負荷,所以就幹脆充耳不聞。這麼一來就形成了惡性循環,看到孩子沒有反應,她就越嘮叨;她越嘮叨,孩子就躲得更遠。有時候沒辦法躲,當實在受不了時,孩子會反擊,而引發激烈爭吵。奇怪的是,極少有反映父親嘮叨的。

母親一般這樣解釋:我是對孩子用心良苦,對別人的孩子我還不嘮叨呢,希望孩子全力以赴,學習上進。我是關心孩子,說他還不聽呢,不說就更不行了。

為什麼女人愛說話?研究發現:是由於女人的大腦構造決定女人需要通過講話進行溝通,而說話的主要目的是傾訴,她們要的不是答案,也不是解決辦法,就像有的婦女逛商店並非為了購物,逛本身就是目的。大腦掃描圖可以清楚看到:女人說話能力比男人強很多。女人嫌男人總是沉默,男人看女人則似乎總沒有閉嘴的時候。女人會說話,但是,真正會教育孩子的媽媽卻是言簡意賅的,是不嘮叨的。

嘮叨的媽媽通常是沮喪的人(美國每年丈夫謀殺妻子2000多起,原因基本是受不了嘮叨)。嘮叨的對象是丈夫、情人、學生或孩子。她們覺得寂寞、絕望,認為沒有人愛她,也沒有人感激她。我是為你好才嘮叨你,你卻不領情。

嘮叨的媽媽通常是完美主義者。她對孩子要求特別高,特別全,總把自己孩子與周圍最優秀的孩子比,看自己孩子什麼地方都不滿意,怎麼做都不滿意,總是有更苛刻的要求,這樣的媽媽難有快樂。

嘮叨的媽媽可能是從小經常受到批評、指責的人,是自卑的人,即使事情成功了,心情卻不好,人緣也不好。

嘮叨的媽媽可能是從小受到溺愛的人,沒有體驗過艱苦,不會體諒他人的需要,總是索取、提要求。嘮叨的媽媽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自以為是。

不嘮叨孩子會改變什麼呢?

一是變孩子的消極情緒為積極情緒,改變心態,增強生理和心理健康。二是可以帶來良好的親子關係,沒有孩子願意和不高興的媽媽一起生活和學習。有的媽媽說:“我還不是為他好,我是刀子嘴豆腐心。”那好,您就把豆腐心簡潔地表達出來吧!

媽媽有什麼方法對孩子減少嘮叨?

——對孩子凡事看兩麵。

親子活動:

——欣賞孩子。不是孩子缺少美和善,而是自己缺少發現美和善的心靈。

不能為了防止嘮叨而容忍孩子的不良的品質與行為。“你的作業是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檢查。”不是嘮叨。“你竟敢讓我檢查你的作業!你看隔壁小王就自己檢查,成績比你強多了。你什麼時候能讓我省心啊!”這就是嘮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