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是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1856—1939年)的生日。他是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提出人的潛意識及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三分結構。他的學說極有啟發性,還引起激烈爭論,爭論一直到今天,人們卻不可忽視其存在。他使我們重視非理性和情緒對行為的影響。
這些年,“情商”這個詞非常時髦,家長對之應保持冷靜態度,不必過分誇大其作用。其實,在心理學中將之叫做“情緒智力”。一個人若有著高水平的情緒智力,就會以健康而富有力量的方式來識別、體驗、理解並表達各種情緒。情緒智力既然是智力的一部分,就不可能與智力成反比,也不可能比智力重要。說情商比智商重要,就像說白菜比蔬菜重要一樣荒謬絕倫。
情緒智力可以細分為一些具體的技能,這些技能是可以習得的。每個人的情緒體驗、情緒表達都是獨特的。
情緒智力技能框架為四部分。一是應激下的人際關係和人際溝通:坦誠;憤怒的控製與處理;恐懼的控製與處理。二是個人的領導能力:融洽;共情;決策;領導能力。三是生活與職業中的自我管理:動力強度;時間管理;道德承諾;積極的個人改變。四是個體內發展:自尊;應激處理。
生活中確實有一些所謂時髦學生,將傲慢等同高貴,把奢侈誤作優美,拿膚淺視為純真,以另類當成創新。在家庭教育中,應教育孩子:把正義和誠信品質的培養放在重要地位。
為了擺脫沮喪與抑鬱的狀態,進而投入新的努力時,孩子可采取積極樂觀的態度,但樂觀不是萬能藥,有時則要慎重使用,因為樂觀會使人看不清外界的真實性,盲目自信,有時會作為逃避失敗責任的借口。采取樂觀態度的基本原則就是要考慮失敗的代價,如果代價很高,就應盡量避免樂觀。例如,喝了酒的人在考慮要不要自己駕車,在網絡上交友時要不要給出自己各方麵的信息,當麵臨這些存在著危險的情境時,悲觀一些反而效果更好。但如果是一個害羞的人決定要不要與新同學主動打招呼,失敗的代價隻是被冷淡地尷尬,當嚐試競選班幹部,失敗的代價隻是麵子問題,這時堅持樂觀的信念,會使學生迅速擺脫沮喪的心情,從而與同學更愉快地相處。因此,當麵對升學、就業等很多存在客觀困難的事件時,敢於麵對現實,甚至接受失敗,采取悲觀的態度來承認現實的真實性,也是不可避免的。因為輕度的悲觀可以使人三思而後行,不會做出魯莽的決定,能幫助學生正確認清自己所處的環境,從而找出自己的不足與劣勢。人的任何情緒都是多少年進化而來,如悲傷可以讓人釋放壓力;恐懼可以讓人及時回避危險,有利於生存;憤怒之後果為攻擊性,攻擊性也是雙刃劍,體育、棋牌可以有效轉移攻擊性。十足的快樂反而會讓人滿足現狀,製約發展。
有的人講究所謂“人脈”,結果就忽視了求真、守法和堅持原則。這一點可以向德國人學習。他們的守法和堅持原則,可以說雷打不動,遇到紅燈,哪怕空無一人,也要等綠燈亮了再走。他們遇到事情,即使對自己不利,也不會搞小動作。一個德國公司與中國開展業務,急需一個既可靠又靈活、能想象、能力強、能說一口流利德國話的中國人。一個朋友為德國老板物色了一個人,老板也看中了他。但老板發現他缺少一張證明學曆的證書,隻好搖頭說,不能聘用,否則將來會有麻煩。果然,後來這個年輕人出事了,他根本沒有修完學業,是個耍小聰明的人。我們周圍有些人拿著“克萊登”大學的博士證書還招搖過市,就更加等而下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