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之:議論文

閱讀集訓營

【解題鑰匙】

議論類文言文都以說明事理、闡發見解、宣示主張為主要內容,都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都以解疑釋惑、消除疑慮為主要目的。近年來,高考語文試題中各種古代散文體式紛紛登場,如“說”“原”等都在高考語文試題中出現過。今後這類文章還有增加的趨勢,考生要在平時的閱讀訓練中未雨綢繆,加強對各種文體的閱讀訓練,才能在高考中穩操勝券。

一、關注文體標誌,明確閱讀指向

1.“論”一般都從正麵立論,閱讀這類文言文時,考生要把重點放在找中心論點、梳理主要的論據上。如閱讀《過秦論》時就要先通讀全文,找到表明作者主要的觀點的句子“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然後按曆史線索梳理秦由興到亡的主要曆史事實,體會史論文論據充分,氣勢充沛的特點。

2.讀“說”則要把重點放在分析說理的手法和技巧上,體會文章內容的豐富和手法的多變。如閱讀《捕蛇者說》就要重點體會文章運用對比烘托的手法描繪社會現實,通過層層推進突出主題的手法。

3.讀“辯”首先要明確駁論點,然後分析其辨析真偽的手法。如閱讀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就要先找出作者樹立的靶子:成王以桐葉封弟,周公促成其事,然後分析作者論述天子不可戲言之謬的方法。

4.讀“原”則要抓住事物的本源,然後看作者是如何進行探究的。如閱讀歐陽修的《原弊》就要先搞清楚“弊政”的根源是統治者隻知使用民力而不知愛惜民力,然後再去梳理探究其推論的思路和方法。

5.讀“書信”首先要先讀懂寫作背景,明確書信的對象,然後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以及作者的寫信目的,最後還得分析作者的褒貶與情理的表達等。

6.讀“贈序”首先要明確文章因何立論,闡明了哪些觀點。贈序的寫作對象具有特定性,閱讀贈序,考生要明確受贈對象及其身份,辨明贈者和受贈者之間的關係,辨明贈序的類型,這樣便於把握文意,掌握主旨。

7.讀“奏議”要注意把握其結構,古代奏議有上書諫議、指陳時弊、規勸帝王等內容,但一般來說,奏議都是一事一議。奏議用於向皇帝彙報工作、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或答複詢問,所以所有的信息都一目了然,基本上按照“條陳事項——提出明確的論點——舉事例論證”的結構行文。

二、辨析表述語言,鎖定中心論點

這幾種文體都是論說文,都有中心論點,但不同的文章,中心論點呈現的方式不同。閱讀時,考生要從文句中區分出表述觀點的句子,然後通過比較分析,從這些句子中找出中心論點。如《師說》一文中表述師之職責、從師原因、從師標準、從師必要、從師榜樣等的句子都是觀點性的句子,但都受首句“古之學者必有師”的統攝,所以該句就是全文的中心論點。

三、抓住論證思路,梳理主要論據

除了中規中矩的論,其餘幾種體式都比較靈活自由,有雜文、隨筆的特點,所以考生要學會梳理二級信息論據,(論點是議論文的一級信息),緊緊抓住文章的論證思路,分類梳理論據。如閱讀《師說》一文,考生隻要抓住“先立後破,破後再合”的行文思路,就能梳理出文章的主要論據:第一自然段從正麵論述論據,第二自然段從反麵舉例,第三自然段從正麵舉例,第四自然段交代緣由。

四、調動閱讀積累,品析論辯藝術

考生在閱讀議論文時要調動平時的閱讀積累,聯係課內學過的有關表現手法、表達技巧的知識,對句意及文意進行準確的歸納或判斷。一般來說,議論類文言文的論證手法多為歸謬法、比喻法、類比法。如讀歐陽修的《縱囚論》最後一個自然段:“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為之爾。若屢為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為常者,其聖人之法乎?”考生可以聯係歸謬法的論證思路,識別這種論證手法,從而進行文意的疏通、信息的篩選、內容的概括與分析。

【針對訓練】

一、閱讀下麵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