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燒錢上學,等於燒了前程(1 / 1)

燒錢上學,等於燒了前程

言論

作者:薛湧

美國房市泡沫崩解後,大學泡沫成為公眾的焦點。學貸如同房貸一樣,成為民生之困。這在很大程度上,屬於自作自受。

現在的教育體係過度追求學業和成績。學生從小按部就班,沒人教他們如何規劃自己的投資。該上什麼大學,應該花多少錢、借多少錢,以後怎麼償還,這都是要在高中畢業時做出的重大決定。但是,現在的高中生對於這種影響自己一生的大事幾乎毫無準備,心思全在自己的某門課是否拿了A上。

《紐約時報》近年來報道了不少學貸的故事,比如,一位女子欠了二十多萬美元的學貸,已經訂婚。但辦結婚手續時,未婚夫發現了她的債務,大為震怒,認為她居然不交代婚前債務問題,讓自己差點娶了一屁股債務進來,立即取消婚約。女子稱自己實在不是存心隱瞞,而是債務讓人太壓抑,以至於本能地避免想這個問題,更不願意和別人談。

另外一個案例則更具有典型性。一位由單親母親拉扯大的女士,上了紐約大學攻讀藝術史,畢業時欠下20萬美元的學貸,目前給一個攝影師當助手,一年收入3萬美元。這是她畢業後最好的工作了。在紐約,這筆錢能糊口就不錯。這麼高的學貸怎麼個還法兒?她自己都想不明白。據說當初申請大學時,見別人都去私立名校,自己也不想落後。母親單身,低收入,不願意讓孩子受委屈。學校在給這對母女作谘詢時,信守著典型的“政治正確”的語言格式,極力鼓勵:不能因為沒有錢就放棄自己的“美國夢”。我們的學校不僅僅是屬於富人的,也是屬於你們的!我們幫你聯係貸款!如今,這對母女覺得自己被忽悠了。可惜學貸不像房貸,沒法吃後悔藥。房貸可以賴掉,你不準備要那個房子,隻要把鑰匙扔給銀行就行了。學貸則跟你一輩子,不可能把文憑交還給學校、把學貸抹掉。

當然,如果認真檢視整體數據的話,美國的學貸問題遠沒有那麼可怕:大約三分之二的學生借貸上大學,他們畢業時平均負債額為2.5萬美元,這大概是一輛車的價值。按說,買得起車就應該上得起學,況且上學比買車對一生的影響大得多。不過,在現實生活中,欠六七萬美元學貸是司空見慣的現象,欠20萬的也並非天方夜譚。人們很容易給自己找各種借口:我的情況(或我孩子的情況)很特殊,可以超過平均數。

“你很特殊!”這是美國教育的口號。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是: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可以超出常規。上大學本來是很值的,拿個文憑找工作,就像買輛車通勤上班一樣自然。問題是,如果你不是花兩萬多而是十幾萬來買輛車,這輛車就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奢侈品,甚至可能毀了你的生活。

對生活期待過高,覺得一切都理所應得,什麼都不想錯過,但又沒有規劃生活的基本能力,這是當今年輕一代的跨國現象。但中國的教育更加強調書本,要求孩子聽話、按照大人的安排去做。殊不知,大人往往會根據自己的既得利益忽悠孩子。上大學是個非常複雜的人生決定,自己必須有基本的判斷力。這種判斷力,或者說對生活和社會的理解力,是中小學要培養的。否則,不管學業上如何成功,也可能是事業和生活中的失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