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 / 2)

1943年5月12~25日,為了解決1943年春出現的美英軍事領導人圍繞有關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以及地中海地區和緬甸的軍事行動問題而產生的嚴重分歧,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率美英聯合參謀長委員會(由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和英國參謀長委員會組成)成員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會議(代號為“三叉戟”,故亦稱“三叉戟會議”)。

在此次會議上,盟軍決定於1944年5月在歐洲大陸實施登陸,開辟第二戰場。同時,羅斯福也初步提出了自己關於組建聯合國的設想,提議由英美蘇法中擔任常任理事國。但是丘吉爾對於中國的參與表示反對。鴉片戰爭以來100多年間英國人一直都是在用傲慢的眼光看著中國人,他們根本瞧不起中國人,根本不能忍受中國人在國際問題上和自己平起平坐。

羅斯福隨後拿著中國在淞滬戰場,在台兒莊等戰役中的例子來證明中國軍人並不軟弱,他們一樣可以打勝仗。如果給他們足夠的現金武器和足夠的訓練,他們可以成為盟軍的好幫手。最後決定在開辟第二戰場的戰鬥中給予一支中國軍隊足夠的武器和訓練。看看中國軍隊的戰鬥力究竟是否可以達到一個世界大國的水平。

消息傳到了重慶蔣介石那裏,經過和何應欽、白崇禧、宋美齡等軍政高官的商議決定派出一個軍的部隊去歐洲參戰。但是在究竟派出哪個軍出國參戰大家在意見上產生了分歧。有人支持74軍出國參戰,理由就是74軍在之前的淞滬、南京、蘭封、南昌等戰役中取得優異的戰績,萬家嶺大捷更是舉國振奮,大大提高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士氣。但是當時常德一帶形勢危急,需要用74軍來與日軍對抗。一旦作為頂梁柱的74軍撤走後續部隊一時半會來不了,即使來到戰場還需要熟悉戰場的地形,根本無法快速進入戰鬥狀態。形勢對於中國方麵不利。

這時宋美齡提出使用52軍的建議。52軍在第一次長沙會戰後一直處於休整狀態,平常負責對滇南的防守,部隊狀態非常好。宋美齡隨後有些激動的說:“這次出國前往歐洲作戰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最好機會,一旦進入安理會,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就將確定。100年來中國人一直被外國人瞧不起,現在是挺起我們中國人胸膛的時刻了!”在座的將領們被宋美齡一說都同意了她的意見。國民政府就此決定派遣國民革命軍52軍赴歐洲參戰!這是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又一次大規模向歐洲派人,隻是上次派出的都是勞工,這一次是正宗的中國軍人!

宋美齡隨後提出派出一位能力較強的優秀將領來指揮52軍。蔣介石也讚同了夫人的提議,白崇禧提出能否派遣白斯文出來帶52軍。蔣介石知道白斯文曾經留學英國,雖然和白崇禧是親戚,但是白斯文從軍是從士兵做起,沒有通過白崇禧的關係,這一點蔣介石非常欣賞。但是在命令發布前國民政府考慮對滇南的防衛問題,如果52軍調走的消息被日本人知道,會對滇南不利,因此52軍調到的命令都是密令。這也給後來52軍的悲劇命運埋下了伏筆。1943年6月2日蔣介石發布密令,命白斯文為52軍軍長,集合部隊加強訓練隨時準備出發!

1943年6月10日的昆明火車站上,一列火車剛剛靠站,從火車上走下一個30歲多歲麵容俊朗,中等身材,留著八字胡的軍人。他就是白斯文。白斯文生於1910年,小時候家鄉人都知道他的名字,因為他從小就天資聰穎,特別好學堪稱神童。16歲就留學英國,說得一口流利的英式英語,也結識了不少英國各階層的人士,對英國比較了解。蔣介石也是多少看中了他這一點。1931年9.18事變爆發,在英國學習的白斯文得悉消息憤而投筆從戎,回國參軍。

回國後,他拒絕了叔叔白崇禧的好意,不想通過家裏的關係給自己帶來便利,而是從一名普通的士兵開始幹起。但是話也說回來了,就算是當一名士兵,就因為是白崇禧的外甥這一條誰敢難為他呢?當兵沒有幾年就升為了團長,白斯文是當時軍隊最年輕的團長,但是在外人看來白斯文還是個憑借關係上來的公子哥。37年的淞滬會戰白斯文的部隊投入了戰鬥,也就是在這次戰役中白斯文證明了自己。羅店一戰帶領全團逆襲日軍,日軍根本沒有防備被痛擊。隨後白斯文被提升為旅長參加了南京保衛戰、蘭封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和第二次長沙會戰。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官至師長的白斯文被日軍飛機擊中負重傷,此後一直在休息養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