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書中所言,這神識產生的起點是人的五感。五感為色、聲、香、味、觸,由人的五官產生,色即視覺,來自目;聲即聽覺,來自耳;香即嗅覺,來自鼻;味即味覺,來自口;觸即觸覺,來自身。由此產生五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此外還有第六識,第六識為意識,也就是神識的雛形,由祖竅產生,是將以五官觸及形成五識的知覺,在識海處予以捕捉、認知。就比如眼睛能看到各種各樣的東西,就是所謂色,這就是眼識的功能。眼識隻能看見,而不會分別,必須將眼識投射在識海上,用識海中的“法識”,也就是意識來區別這些物品,如這個東西是靈石、那個玩意兒是玉簡。所以意識來自其他五識,是五識的更高級的產物。
意識的功能也有層級之分。
第一層次就是我們一般意義上的意識,最初的作用就是辨別,如對於剛出生的嬰兒,就能辨別出雙親樣子是不同的,**的氣味與拉的屎的氣味也是有區別的;接著就會產生各種概念,長胡子的那個叫做父親,而每天給自己喂奶的那個叫做母親,氣味香甜的的叫奶,是香的,氣味酸澀的是屎,是臭的等;再一階段就產生喜惡等情感,不喜歡那個每天板著麵孔的父親,更喜歡每天對自己微笑的母親,喜歡香氣撲鼻的奶水,厭惡臭氣熏天的糞便。然後便有各種更加深入的認知,如父親每天板著麵孔的原因在於養家糊口的負擔重,他也是愛自己的,屎雖然臭,但也是生理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驟等。再下來就有回憶與幻想,最後就是對自然界、對社會群體的認知,親與疏、愛與恨、榮與辱等。
第二個層次便是所謂神識,神識產生的位置是兩眉中間祖竅,而收於識海。像靈力有修為差別一樣,神識也有境界高低之分。
第一境界成為出竅,通常在築基期就可達到。這個階段分兩個層級。第一個層級,神識不可釋放,隻能用於內視,觀察自身狀況。隨著修煉的深入便可到第二個層級,這個層級神識可以釋放,來探知更廣的範圍,是五識的進一步拓展,如閱讀玉簡上的內容、之類的。修煉程度越高,探知範圍越廣。
第二個境界叫做移物,一般是結丹以後的修士可以達到。在這個境界,神識釋放後也可像靈氣一般操控有形物體,稱為神識禦物。像元妙子這樣的結丹修士禦劍飛行,既可以靠靈氣釋放實現,也可以靠神識釋放實現,不過元妙子神識修煉欠佳,還未達到這個境界,他操控法器法寶攻擊和防禦是可以的,但禦劍飛行還隻能依靠靈力。
第三個境界叫觸神,就是進一步拓展五識的能力,使之能夠探知他人的第六識意識,即觀察他人的法識,就是常說的識心術。這個境界可以讀他人之心,但要求被觀察著的神識境界要遠低於觀察者,這樣才能做到來無影去無蹤,否則一旦被其察覺而有所提防,就會出現難以得到他的真實想法而被其誤導的烏龍事件。
此書寫到此處戛然而止,在最後也介紹了神識修煉的一般做法,即強化五識、借助靈藥和修習神識心法。
強化五識就是要注重五識的日常鍛煉。靈力修為的提升也會增加五識的敏感度,而日常不懈的鍛煉,對神識的境界提高也有著積極的作用。借助靈藥,就是可以通過天然的、後天加工的靈藥來提升神識的境界,當然這樣的靈物的取得全憑個人造化。修習神識心法是最穩妥,也是最靠譜的方法,不過修仙界的用於神識修煉的心法少之又少,其稀罕程度遠遠超出了靈氣吸收的心法,但僅有的神識心法中也良莠不齊,像甄家的神識心法,不過是最下品的而已,便是這樣要想修習,也是難上加難。
一晃已是兩天,《神識雜論》他已經通讀幾遍,其中的道理他已了然於胸。史安暗忖,自己現在已經可以內視,確實已經達到出竅的第一層次要求了,盡管自己還沒有達到築基,但出竅的第二層次也可以做些嚐試。隻可惜手中並無玉簡,不如去找甄青,看是否有機會討要一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