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目標是走向成功彼岸的北鬥星(1)(2 / 3)

迪斯累裏原本是一名並不成功的作家,出版數部作品卻無一部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後來迪斯累裏涉足政壇,決心成為英國首相。他克服重重阻力,先後當選議員、下議院主席、高等法院首席法官,直至1868年實現既定目標成為英國首相。對於自己的成功,在一次簡短的演說中迪斯累裏一言以蔽之:“成功的秘訣在於堅持目標。”

明確而堅定的目標是贏得成功、有所作為的基本前提,因為堅持目標的意義,不僅在於麵對種種挫折與困難時能百折不撓,能抓住成功的契機,讓夢想一步步變為現實,更重要的還在於身處逆境能產生巨大的奮進激情,使自己的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掘與釋放。

由此可見,明確的目標是成功的起點。沒有目標就沒有方向,沒有目標就沒有奮鬥的動力。

目標就是既定的目的地,是理念的終點。一個人做任何事情都應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有了明確的目標便會有奮鬥的方向,就會產生前進的動力。因而目標不僅是一個航標,更是對自己的一種鞭策。三、人生不能沒有目標

有一對美國夫婦,他們有兩個孩子,一個叫莎麗,一個叫克裏斯汀。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為他們抱養了一隻小狗。小狗抱回來以後,他們請來馴獸師幫忙訓練這隻小狗。

在開始進行第一次訓練前,馴獸師就問:“小狗的目標是什麼?”

夫妻倆麵麵相覷,很是意外,嘟囔著說:“一隻小狗的目標?當然就是當一隻狗了。”他們實在想不出小狗還有什麼另外的目標。

馴獸師極為嚴肅地搖了搖頭說:“每隻小狗都得有一個目標。”

無奈,夫婦倆經過商量之後,為小狗定了一個目標:白天和孩子們一道玩,夜裏看家。

後來,小狗被成功地訓練成了孩子的好朋友和家庭的守護神。這對夫婦就是美國的前任副總統阿爾·戈爾和他的妻子迪帕。這件事使他們牢牢地記住了這樣一個道理:一隻狗都有目標,更何況是一個人。

哈佛大學有一個關於目標對人生的影響的跟蹤調查。調查對象是一些智力水平、學曆層次、生活環境等條件都差不多的年輕人,調查結果發現:

27%的被調查者,沒有目標;

60%的被調查者,目標模糊;

10%的被調查者,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

3%的被調查者,有清晰且長期的目標。

25年的跟蹤調查研究結果顯示,他們的生活狀況以及在社會中所發揮的作用差別很大。

那些隻占3%的有清晰、長期目標的被調查者,25年來都不曾改變過自己的人生目標。25年來,他們都朝著同一個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後,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成了社會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政治家、行業領袖、企業精英。

那些占10%的有清晰、短期目標的被調查者,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那些短期目標不斷被實現,生活狀態穩步上升,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工程師、高級主管等。

而占60%的有模糊目標的被調查者,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他們能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成績。

剩下27%的是那些25年來都沒有目標的被調查者,他們大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他們的生活都過得非常不如意,常常失業,靠社會救濟過活,並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會,抱怨這個“不公平”的世界。

人活著就得有目標,否則,就會像一艘沒有舵的船,漂泊不定,隻會擱淺在失望、失敗與灰心喪氣的海灘。四、目標決定成功的尺度

這是一個令人難忘的真實故事,主人公是一個小男孩,他生長於舊金山的一個貧民區裏,他小時候因為營養不良而患上了軟骨症,6歲的時候,大腿變成了“弓”形,而小腿更是嚴重地萎縮。但是,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卻一直隱藏著一個夢想——有一天他要成為一個美式橄欖球的全能隊員。雖然這個夢想很難實現,甚至除了他以外沒有人相信他的願望會實現,但是,這些都不會影響他對美式橄欖球的喜愛。他喜歡橄欖球明星吉姆·布朗斯,每當吉姆·布朗斯所在的克裏夫蘭布朗斯隊和舊金山四九人隊比賽時,這個男孩便不顧雙腿不便,一跛一跛地來到球場,為心中的偶像加油。由於他買不起門票,所以隻有等到全場比賽快結束的時候,從工作人員打開的大門溜進去欣賞比賽的最後幾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