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既是無私的,又是偉大的。擁有博愛的胸懷就是說既可以把愛給予親人,也可以給予陌生人;既可以給予朋友,也可以給予一見如故的人。甚至當平日裏不予理睬的敵對者遇難的時候也能伸出援助之手。
然而,這種愛並不是泛濫的愛,因為博愛乃為仁者之愛,換句話說,愛得博大精深,才是博愛。
韓愈的《原道》中說:“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
孟子也曾說過,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由此可見,博愛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處的地位是不可小視的。一、永存博愛之心
一個少年在企圖行竊時,被一位女孩發現了。女孩並沒有報警,而是裝作並不知道他是小偷,熱情地邀請他與自己聊天。他們聊得很開心。少年臨走前,女孩用自己的阿馬提小提琴為他拉了一首曲子,然後又把琴送給了少年。後來,當少年再去找女孩時,女孩卻因患骨癌而離開了人世,在她青色的墓碑上鐫刻著:“把愛心奉獻給這個世界,所以我快樂。”
少年從此變了樣,他在貧困和苦難中重拾自尊,心中燃起了走出逆境的熊熊烈火!最終,昔日的少年成才了,在世界著名的悉尼大劇院裏,他深情地拉起了悠揚的曲調,並把它獻給那位女孩。
小女孩以一顆博愛之心善待少年,是為了體麵地維護他的尊嚴。她也許永遠不會意識到,她的博愛之心就如紫羅蘭一樣,把它的香氣留在那個少年的心中,震撼著這個迷途少年,讓他重新樹立了信念,揚起了生活的風帆。
一次深入的交談,一首優美的曲子,就這樣改變了一個人的一生!
其實,博愛之心是溝通心靈的橋梁,是連接情感的紐帶,是增強團結的基石,是孕育和睦的繈褓。博愛似一縷清風,滌蕩人際間的煩惱;博愛似一泓碧水,洗濯情感的泥汙。
博愛,不是空洞無物的說教,它有著深厚的內涵;博愛,不是一方對一方的索取,它是對等的付出和收獲。博愛重在行動,博愛容不得虛偽,博愛不是那種當麵恭維、背後又拆台的把戲,更不是笑裏藏刀、口蜜腹劍的微笑。隻有懷揣博愛之心,滿含博愛之情,才能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博愛並不是常人的愛。常人的愛有一定的局限,隻是愛一些特定的對象;博愛能夠包舉宇內、囊括四海,它不局限於某一部分,它不被私利所追逐,它的愛可以達到它可及的範圍。二、寬闊的胸懷就是一種博愛
弗洛姆說:擁有很多財產的人不算富有,隻有慷慨解囊的人才算得上富有。
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心中都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愛,或與親人之間的愛,或與朋友之間的愛,或與愛人之間的愛。試想,一個人如果心中沒有愛,那他的人生該是多麼的孤獨與寂寞,他的生存還有什麼價值?心中有愛並不是一件難事,但是擁有博愛的品質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選擇博愛,就是選擇用一顆充滿愛的心去關心身邊的每一個人和每一件事,就是選擇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用於對世界的感恩和對生活的熱愛。
在火車將要啟動的時候,一個人急匆匆地踏上車門,可他的腳被車門夾了一下,很不幸,鞋子掉了。這時火車已經開動了,這個人毫不猶豫地脫下了另一隻鞋子,朝掉下去的那隻鞋子的地方扔了過去。
有人奇怪地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說:“如果一個窮人正好從鐵路旁邊經過,他就可以撿到一雙鞋而不是一隻鞋,這或許對他很有用。”這個人就是甘地。在印度,他被人尊稱為“聖雄”。
甘地之所以被印度人民所傳頌正是由於他的一顆博愛之心。
在現實生活中,“博愛”實際上不僅是一種社會倫理,更重要的它還是一個能讓人生更加豐富的法寶。隻有“博愛”的人,才能胸襟開闊,才能真正做到待人熱情、友善、樂於助人,才能在人際交往中立於不敗之地。
博愛是一種愛的方式:愛他人應如愛自己。博愛是對所有人的愛,它的特點是沒有獨占性。
課後作業
以《博愛之心》為題,寫一篇1200字的記敘文。寫完之後,把它投到當地的報社裏。不管能否發表,你都要抱著“博愛”之心,因為做這一切的目的是傳播“博愛”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