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外在環境的改變而調整自己的適應能力,要比一廂情願地拋出自我的呐喊等待回響,來得有智慧多了。
當任何嚐試都無法再改變什麼的時候,不妨學著適應。有時,一種來自於適應後的融入,反而更能激發出生命的潛能。一、如果不能改變現實,就去改變自己
麵對一件事情的時候,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心態能使一個人成功,也能使一個人失敗。所以,好的心態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因為不端正的心態而成為一個失敗者。
所有取得成功的人都抱有一個積極的心態,他們能充分地做到通過自我調節去麵對外部的環境。對於同一件事情如果抱有兩種不同的心態,那麼最終的結果就會相反,因為有時候心態決定人的命運。
加林和波恩是對孿生兄弟。在一次火災事故中,消防員從廢墟裏救出了兄弟倆,他們是火災中幸存下來的兩個人。
兄弟倆立刻被送往當地的一家醫院,兩人雖然死裏逃生,但大火已把他倆燒得麵目全非。“多麼可憐的小夥子!”醫生為兄弟倆感到惋惜。
哥哥波恩整天對著醫生唉聲歎氣:“自己成了這個樣子以後還怎麼見人,肯定會被別人當作怪物一樣指指點點。”
波恩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再也沒有活下去的勇氣,他總是自暴自棄地說:“與其這樣活著,還不如死了算了。”弟弟加林則努力地勸他:“這次大火隻有我倆得救了,我們應該珍惜自己的生命,要對我們將來的生活充滿信心。”
兄弟倆出院後,波恩還是忍受不了別人的譏諷,偷偷地服用了50片安眠藥,離開了人世。加林卻咬緊牙關挺了過來,他在一家貨運公司找到一份做司機的工作。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冷嘲熱諷,他都一次次地在心底提醒自己:“我要學著用我現在的麵貌去生活,我要接受並適應這個現實,這就是我活著的價值。”
一天,加林還是像往常一樣送貨去加州。天空下著雨,路很滑,加林的車開得很慢。此時,加林發現不遠處的一座橋上站著一個人。車還沒有靠近那人的時候,那人已經跳下了河。加林緊急刹車,立即跳下河,費盡力氣才把跳河的人從水中救上來,自己差點被河水吞沒。
被加林救上來的這個人竟是一位富翁,他因失意一時想不開而跳河。被救的富翁感激加林,和加林一起幹起了事業。最終,加林從一個積蓄不足10萬元的司機,憑著自己的苦心經營,成為一個資產雄厚的運輸公司的老板。幾年後,醫術發達了,加林用掙來的錢修整好了自己的麵容。
貧困或者富有,失敗或者成功,其根源不在別人,而在你自己。二、學會適應,學會麵對
整個世界都在改變的時候,你沒有辦法要求世界來迎合你的觀點,你能做的就是改變自己,適應環境。
哥本哈根大學有一名學生到美國旅遊。他先到華盛頓,下榻威勒飯店,住宿費已經預付。正在他準備休息的時候發現皮包不見了,裏麵有他所有的錢和護照。他立刻下樓告訴旅館的經理。
“我們會盡力幫您尋找。”經理說。第二天早上,皮包仍然沒有找到。他身在異鄉,感到手足無措。是打電話向家人求援還是去警察局報案?突然,他告訴自己:“我有可能再也不會來華盛頓了,我要去看看這裏的景色,畢竟,我今天晚上到芝加哥的機票還在衣兜裏。我還有很多時間處理錢和護照的問題,如果我現在不暢遊華盛頓,那麼將來也許就沒有機會了。我應該去散步,現在是散步的時刻。既然已經來到了美國,我就應該快樂地享受生活,不要把時間浪費在丟掉錢包的不愉快之中。”
於是他開始徒步旅遊,他參觀白宮和博物館,爬上華盛頓紀念碑。雖然許多想看的地方他並沒有看到,但所到之處,他都盡情暢遊了一番。
回到丹麥後,他說美國之行最難忘的回憶就是步行遊玩華盛頓。因為這使得他明白了把握現在的重要。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明白一個道理:適應是主動的,但它有一個前提:需要選擇。這個丹麥學生選擇了快樂,選擇了快速從懊惱中擺脫出來。因此,他在適應困境的同時,也戰勝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