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信息技術輔助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體現(1 / 2)

信息技術輔助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體現

環境構建

作者:徐淑珍

小學生處於特定的年齡階段,其好玩、好奇心強的特點決定了其學習習慣的特征。傳統的教學方法死板單一,已不能滿足當前教學需求,亟待改進。信息技術的出現與運用讓死氣沉沉的小學語文課堂重新煥發了勃勃生機,它在小學語文識字、閱讀、寫作三方麵教學中體現出特有的促進作用,讓小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提升語文綜合能力。

1 信息技術讓識字教學更靈活、有趣、高效

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識字教學顯得尤為重要,但從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來考慮,識字教學又成為當前教學的一個難點。尤其是一年級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短,需要認識與識記的漢字又很多,這就對當前的識字教學成果提出巨大的挑戰。當前小學階段需要認識的常用字就達到3000字,如果隻是一味在課堂上單一進行領讀、跟讀、背誦、背寫等機械模式,學生不僅學不牢這些漢字,而且會對學習失去興趣與信心。針對以上問題,如果讓信息技術參與進來,識字課堂的教學效果會有質的改變。

1.1 信息技術在識字趣味化教學中的運用

傳統識字教學直接桎梏了學習與教學效率的提升,新時代的教學就要有符合時代精神的教學手段,信息技術應運而生,將其運用到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同時結合小學生愛玩好動的特征,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置一些識字遊戲,在玩中學,在愉悅的課堂氣氛中記,這樣小學生在積極性高漲與趣味性十足的氛圍中牢牢記住了教學任務所要求的漢字,從而提升教學效率。

1.2 信息技術在識字拓展化教學中的輔助

多媒體課件可以輕鬆地將一個生字變成或派生出多個生字,使得小學生直觀形象的記憶需求被充分滿足,不僅僅記住了本來的生字,還同時記住了跟它有關的多個漢字,且記憶牢固。如“日”,在教學時就可以出示一張美麗的太陽的圖片,然後慢慢由畫變字,同時讀出“日”的讀音,形象地將音形意整合、鮮活地呈現在學生麵前,並強調其結構構建。學生記牢之後,教師開始由此拓展,利用多媒體展現一個清晨早操的動畫,引出“早”這個字,再由萬家燈火、炊煙嫋嫋引出“晚”字,它們都與太陽有關,所以都有“日”字旁。以此方法依此展現“明”“景”“晶”“旱”等字。

由此,學生通過觀察記憶,不僅僅記住了最基本的字,同時記牢了與之相關的許多字,同時通過形象的圖片和語境展示了解了字的含義與識字的一些基本方法,這樣對識字的興趣得以持續,輕鬆愉悅地完成學習任務。

2 信息技術讓閱讀教學趣味化、立體化

2.1 信息技術在情境閱讀中的趣味化體現

閱讀分析一篇文章需要一定的心境支持,如果學生對閱讀本就沒有興趣,那讓他分析一篇文章就如同嚼蠟,無味且痛苦。反之,若學生對閱讀興趣高漲,那本身存有的主動性就會成為激發其努力思考、精密分析的動力。信息技術首先要完成的就是創造一定的語言情境,讓學生在聲情並茂、圖文結合的課堂中感受到閱讀的魅力,激發興趣、啟動思維。如《西湖》一課,教師可以製作精美的課件,在欣賞美麗的西湖圖片或在相應視頻的陪襯和渲染當中,讓學生進行感情朗讀,既刺激了學生眼、耳、口、心的感受,同時也有學習的情景和氛圍,最重要的是學生通過欣賞圖片和畫麵,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已經有了初步的理解與記憶。這樣節省了教師的“長篇大論”和“無休止”講解的寶貴的教學時間,同時也對學生學習新知識提供了輕鬆、愉悅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愉快、幸福的課堂自主學習,獲得成就感。

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所呈現的多姿多彩的音響、視頻、文字等資源和信息,成為新課改下幸福課堂實現的手段之一。但是不必每節課都去絞盡腦汁地運用多媒體,隻是需要它的時候,可以恰當應用,真正的課堂還是需要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掌握學習方法,體現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性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