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分鍾的合作勝過無數次的灌輸(1 / 2)

五分鍾的合作勝過無數次的灌輸

校長論壇

作者:任加慶

近幾年的教學變革中發現,一所老校要想突然從傳統的師生單向授課改為小組合作,難免會引起社會、家長多方麵的質疑。筆者作為一名教學服務人員,在班內觀課中記錄了許多變革中的課堂片段,現將其中一個片段呈現給讀者,與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分析比較,用以說明這種新的教學方式帶來的教學效果。

這是一節高二有機化學中的習題講評課。根據教師多年的教學經驗,對於有機化學,學生學習的重點是結構、性質、合成(轉化)以及反應類型,但是對於其中涉及較少的計算部分(包括無機化學實驗中的計算填空)如分子式的確定、燃燒規律等一直不能引起學生重視。再加上考試中化學很少出現大的計算題,計算內容的分值不高。所以在曆年的教學中,計算一直是學生失分最多的薄弱環節,也是教學的難點。本文通過呈現教師對一個計算題目的教學片段,探尋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法。

1 片段展示

題目(這是一個大題中的第3問,前麵已經得出一種有機物——苯乙烯分子式為C8H8):

(3)一定條件下C8H8與H2反應,得到的化合物中碳的百分含量為85.7%,此化合物的結構簡式為。(強調一點,因為是高二學生剛開始係統學習有機化學知識,所以此問對於學生有一定難度)。

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一般這樣處理:

第一步,教師讀題目。

第二步,分析:反應前後碳元素的質量不變,告訴了反應後物質中碳元素的百分含量,可以求得反應後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進而求得反應後物質分子中氫原子的個數,則完成分子式的確定。

第三步,教師板書計算公示(8×12)÷(8×12+8+x)=85.7%,讓學生計算得出答案,則該題目完成。

在本節課中教師這樣處理:安排任務:小組合作完成,找一小組B層學生展示。

小組展開活動:第一步,學科組長安排學生自主默讀題意,先讓做錯的同學發表自己意見。

B層學生甲解釋:對於苯乙烯原先老師講過,發生加成反應是在碳碳雙鍵上,苯環上易取代難加成,所以我認為答案是乙基苯C8H10,

學生乙馬上計算說乙基苯C8H10中碳元素百分含量不是85.7%,肯定不對。

學科組長提出那麼這個85.7%如何應用?根據某元素的百分含量能確定什麼?

大部分學生回答:相對分子質量。至此,所有學生明白了解題思路。

其中C層學生甲把計算式中的分子分母反過來了,沒有計算出結果,學科組長單獨為其改正。B層學生甲說了一句話:這種題目還是這樣做啊!

上述討論時間接近5分鍾,教師讓學生展示,該小組由B層學生甲進行展示,思路清晰。展示完成後,教師還沒來得及評價,另一小組學生馬上起來補充到:還可以這樣考慮,以前老師說過要注意一些特殊數值,85.7%這是烯烴中碳元素的百分含量,因此可以直接寫出這種化合物的分子式就是C8H16。從課堂表現來看,這是教師在備課前也沒有想到的方法,由衷地為這位學生鼓掌喝彩。

2 對比分析

傳統教學方式的教學過程通常有三個環節。

其一,教師讀題。這是傳統授課模式中教師慣用的環節,然而恰恰這一環節對學生影響最大。讀題應該是學生的活動,是學生開始思維預熱和自主學習的重要部分。教師的代辦讓學生從一開始就失去自主,從而直接影響學生對問題的分析。這種習慣的養成,也是學生非智力因素發展的最大障礙,以至於學生在任何的考試中審題一直是不能突破的影響學生成績的最大瓶頸。

其次,教師對問題的分析。在學生沒有思維預熱的前提下,很難再集中精力積極思維,教師這樣一大段的理論講解,即便能聽進學生耳朵,也很難觸及學生心境,這種沒有任務的聽講最容易使學生產生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