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家庭(4)(1 / 3)

“孩子,爸爸打你是不對的,我會告訴他,讓他改正。但是爸爸之所以打你,是因為沒有找到更好地教育你的辦法。將來你可以采用更好的辦法教育你的孩子啊!不要讓這種挨打的教育方式在你的孩子身上重演。”

父母首先要認識到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體罰孩子是一種非常不好的教育手段,雖然有時會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它的負麵影響是遠遠大於其正麵功效的。父母應首先給孩子做好榜樣,用正確的育子方式教育孩子,不要讓體罰形成惡性循環,代代相傳,但前提是父母要嚴格要求自己首先做到,否則一切也是徒勞的!

“你犯了錯誤,爸爸媽媽有義務幫你改正錯誤。當然,爸爸采用打你的方式也是不對的,我們大家一起改正錯誤,好不好?”

幫孩子分析,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挨打的最根本的原因是自己犯了錯誤。同時父母也要放下自己的麵子問題,勇於承認自己的不對,告訴孩子父母打他是因為愛他而產生的一時衝動,以後父母會改正不再打他了。孩子理解了父母的用心良苦,才會產生正確的認識。

為什麼弟弟淘氣的時候,不罵他呢?

小暢的弟弟玩水玩得不亦樂乎,衣服也早就被弄得濕漉漉的。

但是媽媽並沒有像罵小暢那樣罵弟弟,這讓小暢感到非常奇怪,於是問媽媽:“為什麼弟弟淘氣的時候,不罵他呢?”

這時,在一旁的爸爸回答道:“弟弟和你不一樣,他還小,罵他他也聽不懂。”

“真的嗎?那可以打他啊。”

為什麼弟弟淘氣的時候,不打他呢?

父母要經常注意孩子發問的問題,從而來推斷孩子的心理。對於孩子的一些不對的想法父母要及時給予糾正和調整,以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同時,當孩子犯錯誤時,父母要采取正確的處理方式,不要非打則罵,否則一旦在孩子心中形成陰影,就很難再消除。

“因為弟弟還小,所以不能打他!”

孩子之所以這樣問父母,前提肯定是父母平時對孩子比較暴躁,或者是經常打罵孩子,導致孩子心中產生了不平衡感。而對於父母這樣的回答,孩子不但不會理解,還會加重心中的不平衡。

“爸爸也隻是在你不聽話的時候打你吧!”

這種對於孩子的心理缺少考慮的回答方式,很容易傷害到孩子的自尊。

“現在你做錯了事情,爸爸媽媽隻要告訴你,你就會明白。但是,你和弟弟一樣小的時候,即使告訴你,你也不明白。那時候,爸爸媽媽也一樣沒打你呀。所以,現在弟弟淘氣的時候,你作為哥哥,要愛護弟弟,慢慢地教他。”

“弟弟還小,不懂事,即使教訓他,他也不會知道是怎麼回事。你是大哥哥,應該多教教弟弟啊!”

這樣教導孩子,可以幫助孩子養成兄長對弟弟的寬容,讓孩子明白哥哥應該關心和照顧弟弟。

經調查發現,日常生活中,父母打罵孩子的現象還普遍存在,甚至一些父母還對此種教育孩子的方式表示讚同。究其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麵:一是受中國“棍棒下出孝子、才子”傳統思想的影響,打罵孩子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教育方式;二是父母為了維護所謂的家長尊嚴,錯誤地認為孩子不聽話或者調皮時對其進行打罵能使孩子對自己更加的服從和佩服;三是受周圍打罵孩子的親朋好友以及鄰居的影響,認為大家都是這樣管教孩子,自己也不例外。

事實上,辱罵和體罰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負麵影響。經常挨打的孩子,會出現很多不良的心態和心理偏差。例如:為了避免挨打而撒謊,因害怕挨打對父母說的任何事情都乖乖服從而變得懦弱,自尊心受到傷害而變得孤獨,容易產生怨恨心理,更容易產生認識上的心理誤區,形成代代相承的惡性循環。

所以,體罰孩子是一種愚笨的教育方法,它使孩子的身心都受到嚴重的傷害。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社會將更加文明,體罰和責罵等粗暴的教育方法應逐漸讓位給科學的教育方法。為了社會、家庭以及孩子今天的幸福和美好的未來,父母要不斷學習新的教育方法和理論。

第四節 家庭關係

剛讀小學四年級的童童是個性格比較內向的孩子。去年,由於父母之間缺乏信任、互相懷疑而導致離異。

從此童童開始了平時與爸爸居住、每周到媽媽處住一天的生活。但是,每次到媽媽那裏,媽媽都會問他,近期爸爸有什麼變化,有沒有外出,有沒有女的來家裏,或者打電話,等等此類的問題。回到家後,爸爸又會問童童類似的問題。在媽媽那裏時,媽媽還不斷責怪爸爸和爺爺奶奶,認為離婚是他們一手造成的。

內向的童童長期在這種狀態的壓抑下,變得心神不定,非常焦慮。

為什麼總是聽爸爸的?

今天天氣不錯,爸爸媽媽帶著5歲的靚靚到故宮玩。

當他們走出故宮大門的時候,天已將黑。而此時的靚靚也早已筋疲力盡。

這時關於怎麼回家,產生了分歧。

靚靚說:“玩了一天太累了,我們打車回家吧!”

媽媽用詢問的語氣問爸爸:“大家都累了,還是打車吧?”

爸爸卻說:“從這到家那麼遠,打車太貴了,還是坐公交車吧!”

媽媽不再說話,算是默認了爸爸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