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規範與美德(2)(1 / 2)

4歲的貝貝正在看電視,突然電視中出現波瀾壯闊的大海的畫麵。貝貝非常緊張地跑到媽媽麵前問道:“媽媽,如果電視壞了,海水會不會把咱們給淹了啊?”

“即使電視壞了,水也不會從電視中跑出來的。”媽媽說道。

“那為什麼大海會在電視上呢?它不是在電視裏麵嗎?”貝貝繼續問。

媽媽也不太了解電視的組成,一時也不知如何回答。

關於電視的問題,還有“那些人是住在電視裏嗎”或是“我也能進到電視裏嗎”……諸如孩子的此類問題真是層出不窮。甚至有的孩子在電視節目播放時,還會特意跑到電視的後麵看一看,伸出手來撥弄電視後麵的零件或電線,孩子的這種行為和好奇常常讓父母非常緊張。

要想讓4歲的孩子理解肉眼看不到的電波,實在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父母可以購買一些畫冊,讓孩子一邊看一邊對其進行講解和說明。這是一個比較好的辦法。此外,也可以充分利用電視台向公眾開放參觀的機會,帶孩子去參觀,這種真實的接觸會更好。

生活中,孩子的見解往往與父母的不同,有時候甚至比父母想得更為寬廣。父母應放手讓孩子大膽地“異想天開”,鼓勵孩子的創新精神和求異意識。而這些都要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首先,父母應尊重孩子的想法,允許孩子一些荒謬的想法存在。對於孩子的“異想天開”要給予重視和尊重,不要過早地把孩子的思維束縛在成人所劃定的框框裏,挫傷孩子想象的積極性,使孩子失去了兒童應有的童趣和天真。

另外,不要讓孩子認為知識就是絕對不能更改的。培養孩子一些“懷疑”精神,對其思路的擴展是非常有益的。科學的每一個進步都離不開人們大膽的想象,每一個發明也離不開人們對現有模式和現狀的“懷疑”。如果孩子隻知道按照父母給的模式和答案去回答、思考問題,就不會有所發現、有所改進、有所創造、有所突破了。

第三,不要認為現在不可能的事情永遠都不可能發生。父母一定要用心傾聽孩子的每一個“可笑”的幻想,而不要嘲笑他們。因為每一個奇妙的想象在若幹年後都有可能變成現實。如果父母僅憑自己的經驗就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判斷,那麼孩子獨特的個性和創造性就會被無情地扼殺在搖籃之中。

最後,父母要經常鼓勵、支持孩子想象。孩子的“異想天開”體現了孩子獨特而豐富的想象力,父母正確的引導和鼓勵,將會成為“異想天開”的孩子攀登科學高峰的階梯。

第二節 童言童趣

奶奶怎麼不把姑姑生成八隻腳?

一天,濤濤的兩個姑姑帶著各自的孩子到濤濤家玩。

濤濤看見一些小朋友在玩兒吹泡泡,他也想玩兒,就向姑姑要。

姑姑問了小朋友,小朋友說在比較遠的市場才能買到。

於是,一個姑姑領著孩子在家裏一邊等一邊玩兒,另一個姑姑去買。等了好一會兒不見姑姑回來,濤濤等不及了,說:“奶奶生姑姑的時候怎麼不多生幾隻腳,給姑姑生八隻腳,再裝上八個輪子,讓姑姑跑快點兒!”

抓小鳥

爸爸媽媽帶著4歲的小遠到郊外放風箏,休息的時候把吊床吊在了兩棵大樹之間。樹上的小鳥“啾啾”直叫,小遠想抓隻小鳥回家,於是就悄悄對媽媽說:“媽媽,我想要小鳥!”

媽媽說:“小鳥在樹上,抓不到!”

小遠非常神秘地說:“噓!別出聲,當心小鳥聽見飛走了。”

媽媽說:“小鳥是聽不懂我們說什麼的。”

“哈哈!我要抓隻小鳥!”小遠興奮地說。聽到他大聲地叫喊,一隻小鳥飛到了另外一棵樹上,兩棵樹上的鳥

“啾啾”叫,好像在談話。小遠說:“媽媽,小鳥飛走了。”

“那隻大鳥可能是鳥爸爸,他想把我們引開,保護他的小鳥寶寶。”

“要是我會說小鳥聽得懂的語言就好了!”小遠說。

“為什麼呢?”

“如果它們能聽懂我說話,我就告訴鳥爸爸我不會傷害小鳥的,我隻是想把它帶回家養起來。”

“小鳥的家在樹上,如果你把它關起來,它會非常傷心的!”

小遠不再說話。

過了一會兒,小遠突然說:“如果鳥爸爸被人抓走了,又有人來捉小鳥,鳥媽媽怎麼辦呢?如果她也像鳥爸爸一樣把抓鳥的人引開,那誰來照顧鳥寶寶呢?”

將來我是媽媽,那爸爸是誰呀?

豆豆4歲的一天,爸爸和媽媽在廚房做飯,豆豆在院子裏玩水。豆豆看到爸爸和媽媽在一起說說笑笑非常羨慕,就跑到廚房問媽媽:“媽媽,我將來也會當媽媽,是嗎?”

媽媽說:“是啊!”

豆豆想了一會兒,又問道:“我是媽媽,那麼爸爸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