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別讓細節和習慣磨滅孩子的意誌(1)(1 / 3)

您孩子明確自己的目標嗎

案例

飛飛是個興趣廣泛的小男孩,他什麼都想幹,但經常是這個沒幹完,又去幹下一個,結果一件事情都沒有幹好。

他的媽媽發現飛飛做事有些盲目,缺乏目的性和針對性,總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累了就放棄,從不堅持做到底。於是每次睡覺前,媽媽都讓飛飛將自己的玩具收拾好,再到衛生間洗臉、洗腳。飛飛有時能做到;有時實在困極了,就賴在床上什麼都不做,實在是讓媽媽傷腦筋。

一個周末,小表弟來飛飛家玩,和飛飛比賽搭積木,看誰搭得又快又高。小表弟有條不紊地將積木一塊一塊地往上搭,倒了就重來,積木搭得越來越高。可飛飛哪有這個耐心,一會兒就覺得不耐煩了,他隨便找出一塊積木往上搭,結果積木全塌了。飛飛羨慕地看著小表弟搭的“高樓”,麵對自己的積木發呆。

案例分析

現在許多孩子稍微遇到困難便輕言放棄,培養幼兒堅持不懈的意誌品質應從小做起。

研究表明,2~3歲的幼兒出現了堅持性,但總體上,3歲左右的幼兒堅持性發展水平是很低的,3歲前幼兒往往很容易放棄有難度的活動。4~5歲的幼兒堅持性水平獲得了很大的發展,更願意堅持做好每一項活動。因此,分析幼兒的意誌品質,應與幼兒生理及心理發展相聯係。

家長應為孩子布置難度適宜的活動,以訓練孩子的堅持性,並通過言語、物質等激勵機製,幫助孩子堅持做好每一件事情。

你的孩子若出現以下幾種情況——做事缺乏計劃性,想什麼時候做就什麼時候做,想什麼時候放棄就什麼時候放棄;經常事情做到一半就放棄;不知道為什麼要堅持和怎樣堅持等——就要趕緊著手對孩子進行目的性訓練了。

專家支招

1.讓孩子懂得堅持不懈的重要性。

家長應經常告訴孩子,堅持就是勝利,堅持就能成功。對孩子堅持做事的習慣,家長應給予及時鼓勵,要求並督促孩子將每一件事情做完。鍛煉孩子的意誌,家長要有決心和恒心,要舍得讓孩子吃苦。

2.培養孩子做事有計劃、有目的。

培養孩子堅持不懈的精神,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開始,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計劃任務,但事先應征求孩子的意見。待孩子有了初步的計劃意識,就可以逐漸讓孩子自己學著安排自己的事情。在此活動中,關鍵是讓孩子堅持,及時發現孩子的興趣,培養孩子的毅力。

3.給孩子製定目標、任務要適宜。

由於孩子年齡較小,思維尚處於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因此,家長為孩子製定的目標、任務,應盡量與孩子的實際活動能力相適宜,並與孩子的身心發展相一致。家長製定的目的、任務低於或高於孩子實際所能承受的能力和範圍,均不利於孩子形成堅持不懈的品質和可貴的毅力,影響孩子好習慣的養成。

成功故事

20世紀上半葉最出色的指揮家,大概非意大利籍的托斯卡尼尼(Toscanini)(1867~1957)莫屬了。他是在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中拿起指揮棒的。但是,為了等這個偶然,他卻準備了很多年。

1876年,9歲的托斯卡尼尼考入了著名的帕爾馬音樂學院,開始了他正規學習音樂的曆程。他在音樂學院中學習大提琴,但他卻並不滿足於做大提琴家,於是他在音樂學院的9年學習中,像吸水的海綿一樣貪婪地吸收著各種音樂養分。除大提琴外,他還努力學習和聲學、作曲法及室內樂等理論與實踐課程。

從音樂學院畢業後,他在一家歌劇院拉大提琴。一次,當時的指揮與樂團團員發生爭執。指揮靠著自己的聲望,在報上公開指責劇院,且在演出當晚前揚長而去。當晚的曲目,是意大利籍的作曲大師威爾第的著名歌劇《阿伊達》。序曲將奏之時,觀眾將臨危受命的助理指揮、合唱指揮輪番噓下台。在苦無對策之下,團員隻好把懂鋼琴、曾主修詩班指揮、也熟記樂譜、卻從來沒有上過指揮台的托斯卡尼尼硬請出場。於是他把大提琴放下,走上指揮台,拿起指揮棒就開始了……

一些已經站起來、正準備離開的聽眾,接著又靜靜地坐下,豎起耳朵,聆聽這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的表演,開始是出於好奇,然後逐漸狂熱,最後竟然喜極忘形。第一幕結束時,全場觀眾所爆發的喝彩,完全消除了最初籠罩著整個音樂廳的憤怒和敵意,一位偉大的指揮家就此誕生!

智慧感悟

有哲人說過:“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方向,你就會謹小慎微,裹足不前”。不少人終生都像夢遊一樣,漫無目標地遊蕩。他們每天都按熟悉的“老一套”生活,從來不問自己:“我這一生要幹什麼?”他們對自己的作為不甚了了,因為他們缺少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