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逼問世界政要(1 / 1)

封麵博客

作者:

11月10日,英國首相卡梅倫在北京大學發表演講,之後在答學生問階段,因某些同學的提問過於“雷人”(網友語),而在網上引發了激烈討論。

前波未平,後波再起。11月12日,央視記者芮成鋼在G20會議上提問美國總統奧巴馬時,再次因一句“我想我可以代表亞洲”讓國人紛紛打起了“噴嚏”。

事實上,因提問外國政要而引起爭議在國內幾乎已成了慣例。從1998年北大學生提問克林頓時的“硝煙彌漫”,到2003年清華學生提問布萊爾時的“咄咄逼人”,再到去年上海學生提問奧巴馬時的“綿軟無力”,網友們的一個最大愛好,就是從提問者的字裏行間去尋找“破綻”。

一代青年人的身上,常常能看出一個國家的未來與希望—這是一些外國政要熱愛與中國青年對話的一大原因。而在國人眼裏,這也是展現一個國家形象的重要契機。每逢這個時刻,都會有一些年輕人被挑選、被培訓、被不露聲色地賦予特殊使命。

可能正與此相關,一些人的提問不經意間常常流露出“中國特色”。這種話語習慣或者說體係,平時在國內一般都心照不宣,一旦被納入國際視野,就會因強烈的反差而被無限放大。大多數爭議都緣此而起。

某些話,卡梅倫、奧巴馬未必懂,但中國人懂。所以,在國內,它們常常被爭論;在國外,則常常被忽略。

最近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按照通行的國際認知,塑造中國的國家形象。現在看來,這並不是拍一兩部電視宣傳片就能完成的任務。除了健康的可持續發展,我們還得改造我們的語言,畢竟,那一詞一句之間,都流露著一個國家的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