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改革為動力 促發展 惠民生(1 / 1)

以改革為動力 促發展 惠民生

執政與行政

作者:王一鳴

做好2014年的經濟工作,最核心的是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要統籌協調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關係。

第一,在穩增長方麵,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確保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2014年穩增長有一些新的積極因素,如世界經濟複蘇加快,但總體上我國經濟內生動力仍然不足。因而,穩增長需要營造相對寬鬆的宏觀政策環境。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保持合理的財政支出增長速度和赤字規模,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擴大營改增試點行業,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壓縮行政性支出,加大對改善民生、節能環保、技術創新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加強地方性債務管理。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貨幣信貸及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改善和優化融資結構和信貸結構,推進多層次金融市場體係建設,積極穩妥推進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彙率形成機製改革,有效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根據經濟形勢變化,加強政策預調微調,向市場傳遞明確信號,合理引導市場預期。

第二,在調結構方麵,要推進以市場機製為基礎的結構調整和創新,著力推動提質增效升級。2014年調整結構最為緊迫的任務是化解產能過剩、推進企業創新和促進服務業發展。調整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一些行業和地區的短期增長利益,但從中長期看有利於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對企業創新的政策支持力度,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加強科技金融服務,以創新支撐和引領結構優化升級。積極有效化解過剩產能,嚴格控製增量,優化存量,推進兼並重組,挖掘國內市場潛力,積極擴大出口,推動優勢產能向境外轉移。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進一步開放服務業市場,促進信息、醫療、教育、養老等服務業發展,滿足多層次服務需求,提高服務供給質量。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增強內需拉動經濟的主引擎作用。

第三,在促改革方麵,要以經濟體製改革為重點推進重要領域改革取得新突破,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2014年是全麵深化改革的元年,改革能否在重要領域取得突破,既關係到改革進程,也關係到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要從製約經濟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從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進一步簡政放權,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探索負麵清單管理模式。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係,營造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通過平等使用創新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調動民間投資的積極性。加快推動壟斷行業改革,破除行政壟斷,在自然壟斷行業中的可競爭環節引入競爭。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製。深化財稅體製改革,調整中央與地方的事權財力關係,規範地方政府融資渠道,推進“營改增”擴圍,加快資源環保稅費綜合改革。深化金融體製改革,積極穩妥推進利率市場化,管控和把握好節奏,避免對實體經濟的衝擊。推進人民幣彙率形成機製改革,有序釋放升值壓力,保持彙率水平基本穩定。深化土地製度改革,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房屋財產權等合法財產權益,健全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完善征地補償製度,為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創造更加有利的體製條件。分類推進戶籍製度改革,建立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製。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製,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

第四,在惠民生方麵,堅持建機製、補短板、守底線,切實保障和改善群眾生活。要把就業放到更加突出位置,重點抓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和化解產能過剩中出現的下崗再就業工作。促進教育優先發展、公平發展,推動醫改向縱深發展。努力解決好住房問題,探索適合國情、符合發展階段性特征的住房模式,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做好棚戶區改造。加大環境治理和保護生態的工作力度、投資力度、政策力度,加強區域聯防聯控,加強源頭治理,努力建設生態文明的美好家園。要以霧霾頻發的特大城市和區域為重點,啟動霧霾治理行動,通過加快調整能源結構,淘汰落後過剩產能,發揮價格、稅收等政策工具作用,把大氣汙染防治各項措施真正落到實處。

(作者為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