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春節回鄉 情係三農
機關與基層
作者:農業部政法司
春節期間,我司5位幹部先後深入5個縣的14個村,與農民群眾、鄉村幹部就農村土地、農業社會化服務和農機補貼等問題進行座談交流,對相關問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處理土地承包問題要因地製宜和走群眾路線
河北省沙河市地處河北省南部,全市總麵積859平方公裏,平原、丘陵、山地約各占三分之一。全市總人口41.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0.4萬人,耕地麵積40.2萬畝。
李迎賓同誌對沙河市農村土地管理的現狀和農民對土地問題的看法進行了調查,走訪了9個村21戶。調查的9個村中二輪承包時都是順延,且二輪承包後都沒有再調過地。在人口增加的背景下(受訪的21戶農民中,人口增加的有18戶),人地矛盾應當很突出,但6名受訪的村幹部(屬於不同村)均表示早些年還有人吵著要調地,但現在要求調地的情況基本沒有,因為“法律規定在那裏擺著,一戶不同意都調不成”。至於對“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政策的評價,21戶農民中有12戶認為“不好”,9戶認為“好”。但當問到二輪承包到期後應否重分一次承包地時,21戶農民出現了旗鼓相當的分化,認為“應該”、“應該但調不成”、“不應該”的各占1/3。而認為“應該但調不成”、“不應該”的理由則驚人的一致:承包地被征被賣,錢給了現承包戶,或者承包戶已在自家承包地上蓋房,“再來分大家的地可不成”。 受訪的6名村幹部都認為從本村的情況看,二輪承包到期後不調比調矛盾要少。
建議在二輪承包到期後有關問題處理上,一要因地製宜,不搞一刀切;二要走群眾路線,具體問題由群眾通過民主議決的方式決定。
山區發展土地規模經營受到諸多限製
湖北省當陽市洪錦村地處荊山山脈與江漢平原過渡地帶,屬於典型的丘陵山區。全村共有農戶559戶,人口1939人,勞動力1109人,耕地麵積3938畝,林地16000餘畝,糧油種植和林業是該村的主導產業。
陳朱勇同誌就土地流轉問題與村支部有關負責人進行了座談,並訪談了第二、三村民小組的23個農戶和17個返鄉過年的外出務工人員。從調研情況看,近年來該村勞動力大量外流,全村共有330多人常年在外務工或經商,占勞動力總數的近1/3,且主要是青壯年勞動力。村裏土地的集中程度和規模化經營水平並未出現明顯變化,目前耕種麵積超過20畝的農戶僅有12家,超過30畝的農戶僅有5戶,沒有一戶超過50畝。之所以出現這種矛盾的現象,經分析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村民普遍具有濃厚的鄉土情結,不願流轉自己的土地。二是自然條件限製了土地的集中和規模化經營。村裏的耕地大都分散在大小山嶺之間的窪地,不同地塊因水源、土質不同,地力也存在較大差異。在一輪承包時,為確保公平,各村民小組普遍采取抓鬮方式分配土地,每個農戶最後分得的承包地極為零散,東一塊西一塊,即使流轉也無法實現集約化種植,再加上多數農田缺乏穩定的灌溉水源,自然風險很大。因此,即使有農戶願意流轉土地,也沒有多少人敢接手。
建議針對山區的土地流轉和集約化經營問題進行專題研究,出台有針對性的鼓勵和扶持政策,提高丘陵山區零散土地的集中程度和規模化經營水平。
欠發達地區土地流轉仍處於自發階段
江蘇省阜寧縣,地處江蘇省北部,縣域麵積1439平方公裏,常住人口110.9萬,其中農業人口83萬,耕地麵積89928.19公頃,水域麵積29193.02公頃,是典型的農業大縣,也是全國糧食產量百強縣,人多地少是其基本特征。
劉俊傑同誌拜訪了阜寧縣金沙湖開發管理委員會桃園社區(原為施莊鎮桃園村)主任、社區5戶農民朋友和5位回鄉過節的外出務工人員,向其了解當地農民和農村幹部對現在的農村土地政策的看法和當地土地流轉狀況。從調研情況看,該社區占勞動力總數近1/3的青壯年勞動力常年在外務工或經商,與此同時,土地流轉率相對偏低,規模經營水平並未顯著提高,目前大多農戶耕種麵積在1-3畝,耕種麵積超過5畝的農戶僅有16戶,沒有一戶耕種麵積超過10畝。分析其原因,一是人均耕地麵積小,經營細碎化,影響了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二是當地還沒有形成有效、靈活、合理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製,以及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的市場環境,缺乏健全的土地流轉製度、流轉服務組織和服務平台。三是當地農民的土地情結,不願意流轉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