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父母在兒童的氣質中,奠定了最初幾塊基石。教育始於母親的膝下,孩子耳聞一言一行,均影響他性格的形成。可見,父母教育子女,不僅僅需要語言勉勵,行動也是至關重要的。為人父母者,應該像老舍的母親那樣,用自己的行動來感染、教育下一代。
老舍(1899——1966),現代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絮青,鴻來、非我等,滿族,北京人。1918年北京師範學校畢業後任小學校長和中學教員,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漢語講師,1926年加入文學研究會,1930任齊魯大學、山東大學教授。1938年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老舍被選為理事兼總務部主任,主持文協日常工作。在創作上,以抗戰救國為主題,寫了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先後創作了著名長篇小說《駱駝樣子》、《四世同堂》等。解放後,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等職,寫了《龍須溝》、《茶館》等30多個劇本,被譽為作家勞動模範,北京市人民政府曾授予老舍“人民藝術家”的光榮稱號。
艱難中供兒子讀書
1899年2月,老舍出生在北京西城護國寺附近的一個貧民家裏,老舍是個土生土長於北京的苦孩子。對於悲慘的童年生活,老舍在他《昔年》的詩中寫道:“我昔生憂患,愁長記憶新:童年習凍餓,壯歲飽酸辛。”正是他童年生活的真實寫照。
老舍的父親舒永壽是個窮苦的旗兵,在八旗中屬於正紅旗,在皇城充當一名護兵,每月領三兩銀子。老舍出生的第二天就是農曆“立春”,父親給他取名為“舒慶春”,就是盼望這孩子像春天一樣欣欣向榮,能給家裏帶來幸福。
但是,春天沒有盼來,災難和困苦卻接踵而至。1900年8月,老舍一歲半的時候,八國聯軍攻打北京。老舍的父親在正陽門與夥伴們一起,挎著生鏽的腰刀同實力雄厚的八國聯軍展開巷戰,最後,被敵人的燃燒彈活活燒死了。
八國聯軍進城後,大肆燒殺掠奪,老舍失去了父親,連自己也險些喪命。從老舍懂事時起,常聽母親講這段往事。侵略者凶狠殘暴的罪行,在他幼小的心靈裏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他年輕時就收集了八國聯軍的侵華史料和義和團起義史料,解放後創作了反映義和團的話劇《神拳》。
老舍的母親姓馬,是正黃旗的滿族人,幼年在農村勞動,養成勤勞的習慣,誠實的性格,身體也相當結實。父親死後,全家的重擔就落在她的身上。他們兄弟姊妹五六人,全靠母親一雙手——母親為富戶人家縫補、漿洗、裁剪衣裳。老舍在文章中回憶母親的手,母親的手始終是鮮紅微腫的。
老舍上麵有三個姐姐和一個哥哥,大姐和二姐已經出嫁,家裏還有三個孩子。官府發給寡婦的錢每月隻有一兩五錢銀子,遠遠不夠維持一家四口的生活。剛強的母親咬緊牙關,拚命地給別人做工,掙點錢貼補家用。
老舍的一家,祖祖輩輩全是文盲,他的哥哥姐姐也從沒念過書。母親不忍心讓老舍也像祖輩一樣,一輩子連字也不識。在老舍7歲那年,要強的母親省吃儉用,把老舍送進了私塾,而後又上了小學。就這樣,老舍成了舒家乃至姥姥家裏一個識字的孩子。
幼小的老舍非常懂事,他知道能念書很不容易,所以,讀書非常很刻苦。他從像一般八旗子弟一樣,愛玩鳥、養鴿子、養魚、放風箏、鬥蟈蟈等,而是鑽到書裏去,書就是他童年的樂園。幼年的老舍就偏愛文學,能背誦許多古文和詩詞,擅長作文和演說,在同學中學習成績拔尖。
學校裏有很多紈絝子弟,看到老舍衣著破爛,就處處為難他,看不起他。老舍沒因此而自卑,他像自己的母親一樣,有眼淚往肚裏流。老舍從來不在衣著飲食上有什麼要求,他堅定地走自己的路,咬著牙發憤讀書。
小學畢業後,老舍考入了北京市第三中學,隻上了半年,他又偷偷地考了北京師範學校。因為師範學校的一切費用,包括製服、飲食、書籍,都由學校供給,可以減輕母親的負擔。考上師範之後,他才高興地把消息告訴母親。
可是入學,要交10元的保證金。這些錢在這個貧窮的家庭裏無疑是一筆巨款,母親犯了半個月的難,終於把這筆“巨款”籌到手,母親含淚把老舍送出門去。母親這樣不辭勞苦,隻為兒子能有出息。